|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浅析考试的利弊与改革途径
发布时间:2023-09-27 来源: 访问:
【内容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改革课程内容和设置,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基础性作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将促进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则对推行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要深化素质教育,应该探索科学的考试方法,通过考试形式多样性 避免素质学科应试化。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从实行平常考核,分等使用;实行制定标准,考查定级;实行合科并卷,集中考试;实行多次考试,择优记分;实行单元测试,不排名次;实行多元考试,科学评价;实行追踪考试,顺应潮流;实行分校考试,区別录取等九个方面进行探素。

    【关键词】考试  必要性  倾向性  多样性  。

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改革课程内容和设置,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基础性作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将促进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推行素质教育则具有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学段的考试具有选拔性、检测性和导向性等基本功能,有着不可缺失的必要性。但在新形势下,考试也存在不少倾向性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深化,尤其是选拔性考试,影响着对人才的真实考察与选拔,影响着“双减”成效的巩固与持久,甚至出现素质学科应试化倾向。

针对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早在2013年9月30,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那么,作为引领素质教育的考试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理所当然的应当纳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中。通过改革,探索科学考试方法,使考试趋利去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考试形式多样性,确保“双减”成效常态化,切实服务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从而落实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当前,主要应该通过改革考试方法,探索考试形式多样性 避免素质学科应试化,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推行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造成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考试形式的单一性和考试选拔功能的片面性是重要原因之一,处于矛盾的主要地位。仅靠减少作业量和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成效仍然难以巩固和持久。现在,校外培训机构中的学科补习班的形式,由“地上”转入“地下”,由公开转为秘密,仍然常盛不衰。课外辅导资料中的练习册、模拟试卷等泛滥成灾。学生尤其是初中、高中学段的毕业年级的学生依然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就是例证。

如果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而考试形式的单一性和考试选拔功能的片面性依然不改变,由此造成的学生双负担实质上不能真正减下来,或者明减暗增。因为每个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各个学段激烈竞争选拔的起跑线上,他们依然既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地通过其他途径增加孩子的负担。这样减与增所产生的“落差”,最终必然要寻求其他途径去解决。这就使“双减”的成效既不能保证,更难以持久。要确保“双减”成效落实落地而常态化,应该积极探索科学考试方法,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让考试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导航仪。

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诸如道德与法治、劳动等许多学科的开设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无法用单一的书面考试成绩检测出真实学习成效。如果一味用考试督促引导全面开课,可能会引发素质教育应试化的倾向,使课程的开设丧失了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付选拔性考试上。

尤其是在选拔性考试中,考试科目过多,考试时间一味集中,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

    所以,考试手段具有不可缺失的必要性,但考试功能也存在倾向性,应该努力探索考试趋利去弊之策。


一、考试手段具有不可缺失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中实施考试的手段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的学校教育实施考试概无例外。中国被称为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

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中国的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可见中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中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

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从考试的起源看,其主要功能是选拔。但是,从不同古籍对考试的阐释,可以看出考试不仅仅只有选拔这个独一无二的功能。《东观汉记·吴良传》中说:“萧何举韩信,设坛即拜,不复考试。”讲的是考试的考查、考核功能。《汉书·宣帝纪》中说:“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奉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中说:“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都讲的是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等方式,对人的知识和才能进行考察测验的功能。

近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说法传承了几十年,说的是老师以学生为“敌”,把考试作为“整治”、“管教”学生的手段。这里讲出了考试的两个功能--考查检测作用和管理管教作用。

其实不然,考试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虽然是伴随科举制度产生和完善的,但不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和存在有机联系。而应该具有选拔性、检测性和导向性三个基本功能。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中译外研究中译外研究
《中译外研究》(半年刊)创刊于2003年,以中译外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汉英、汉日、汉俄等语言的外译问题,总结提炼...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619/B,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教育财会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教育财会研究》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34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新能源经贸观察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管,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能源...
中华地方病学中华地方病学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地方病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地...
煤矿支护煤矿支护
《煤矿支护》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锚喷支护情报中心站、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南京...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