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浅析新形势下教学方案设计应该落实“八性”
发布时间:2023-09-27 来源: 访问:
那么,如何推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呢?一般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就是通过推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让考查、考评、考核、考试等都成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根据评价使用的目的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对学生德育和参加实践的评价时,改教师作为评价的单一主体转变为由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组成评价共同体,最后综合共同体各方面的评价情况作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合理设计各方评价的途径、方式和所占总评价的权重。
实行评价手段多元化,就是要重视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
的有机结合,合理使用。
(二) 考试方式的多元化。考试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考试的方式应该从服务素质教育出发,实行多元化。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的类别及其不同的教育功能,设计不同的方式。
比如中学教育阶段,设置的学科虽然比较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性学科、必备知识性学科、工具性学科、训练素质性学科等四类。可以根据学科设置的性质及其教育目的与考试目的相统一,选择科学的考试方式。
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功能性学科,因其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品质和品格,这就需要这些学科的教育要入心入脑。可以实行“平常考核,分等使用”的考核型评价方式。
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的设置和开齐上好,既是培养、形成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专业特长人才的奠基工作。体育、音乐、美育、劳动等成绩的考察和采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教育既要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又要让受教育者的特长得到张扬,全面开设课程是完全必要的。但像体育、音乐、美育和劳动等课程不属于基础性课程,而是专业技能性知识和思想、情操培育性课程。如果对每个受教育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普遍采取泥鳅黄鳝扯成一样长的办法,全部纳入选拔性考试计入总分,对部分缺乏某一方面天赋的人有失公允,也没有必要和诸如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平起平坐,半斤八两一样重,因为绝大多数受教育者不会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实行“制定标准,考查定级”的考查型评价方式。
为了检测学生对基础性学科系统学习及其综合和交叉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根据当前科技进步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纳入升学选拔时进行集中考试。为了既减少考试科目,又检测出学生相关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知识及能力,可以将数理、理化或理化生、文史、史地的知识打通形成综合卷,实行“合科并卷,集中考试”的考试型评价方式。
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既可以视为基础性学科,也可以看成应具备知识性学科。传授的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开设并检测学习情况。而这些知识性课程往往不是贯穿于整个学段开设课程,实施教学。可以实行“学完即考,结业考察”的评价方式。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负担,对于工具性学科外语,可以实行“多次考试,择优记分”的评价方式。
对于既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又检测老师教学效果的双测性考试,适当适时而不过剩过滥,才能达到考试的目的,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实行“单元测试,不排名次”的评价方式。
即便是书面考试,也应该采用多元化,不一定非要采取单一的闭卷方式,即可以是课堂提问、演板,又可以是随堂的小测验,还可以是开卷、半开卷的专门阶段性考试,更可以是口试、实验演示、实验操作,课外的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文献分析等方式,也可以进行线上考试、答题闯关、现场展示等形式,赋予考试以趣味性。
七、 坚持德育渗透设计,做到融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曾指岀,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教书育人,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毎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6]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只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纯知识教学功能,而是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元素。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专业课都是如此,它们不仅仅介绍专业技术基本知识,开且大量蕴含着德育的隐性内容。以基础教育阶级普遍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专业课为例,它们表面看讲的是专业基础知识,但在知识介绍之中,依然隐性存在着人类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德育的好素材,只要认真挖掘和提炼那些金色的元素予以应用,就可以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可以说每门学科的每堂课都具有传道和授业双重教育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进行德育渗透,各科教学都要成为组成德育教育共同体的支点。
这就要求各个学科的课任老师要承担双重任务,既教书又育人。各专业学科,要在全面传授知识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不失时机地实施德育渗透教育。使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内容和渗透德育的方法,努力实现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融合性。
如何设计才能实现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融合性呢?一般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眼。
(一) 挖掘渗透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使用专业课渗透德育教育,需要着眼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教育元素。每门专业课只要认真挖掘和提炼那些金色的元素予以应用,就可以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从而使两者水乳交融,自然而然地进行渗透,把德育巧妙地寓于教学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以初中化学学科为例,首先从找到教学内容和德育的融合点出发,提炼出辩证唯物、家
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化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探索出德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方法。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科学精神德育元素的案例,就可以以中国科学家对青蒿素的研究为素材,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实验探究。由此让学生感悟科学家的坚强信念,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探索科技未知的热情,实现德育元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寻求渗透德育契机的切入点。既然是渗透,就不能是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两张皮,而是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渗透德育教育寓于其中。这就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寻找好渗透德育契机的切入点。以体育课为例,体育课不仅只有传授技能的功能,而且体育能教人奋勇拼搏,也教人公平竞争;教人敢于争先,也教人团结协作;教人享受成功,也教人接受失败。这时,就需要善于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球类项目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在耐久跑步教学中,结合其持久性和拼搏性的特点,培育吃苦耐劳精神与顽强毅力。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论 《中国文论》创刊于2014年,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杂志,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189/T,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
解放军医学情报 《解放军医学情报》是医学情报性刊物,也是正式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指定刊物。读者对象为...
当代亚太 《当代亚太》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706/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2000年,是由空军工程大学科研学术处主办、空军工程大学主办的...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