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虩许(赫戲)上下若否(与)四方(毛公鼎 西周晚期)
译文:明察朝廷上下和天下的善恶之事。(虩许,当读为典籍之“赫戲”(光明貌),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明察、诏察。)
5、王曰:“父,(与)之(兹)庶出入事于外,專(敷)命專(敷)政。”(毛公鼎 西周晚期)
译文:周王说:“父,你与其他执政的臣子们充当王的喉舌,布达王的命令和布达王的政教。”(之、兹古字通,“之庶”犹言与兹臣庶,亦即执政的臣工。)
6、命女(汝)(司)公族(与)参有 (司),小子、师氏、虎臣(与)朕亵事。(毛公鼎 西周晚期)
译文:任命你来掌管公族和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还有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大小官员。(司徒、司马、司空、小子、师氏、虎臣都是周代官名,金文中习见)
7、勠龢三军徒(与)氒行師。(叔夷镈 春秋晚期)
译文:(叔夷)竭力协和三军徒众和其田猎之师。
8、隹(唯)之百□,之四方。永作祜。(作司□匜 春秋)
方框为缺字,残泐严重不能隶定。此铭文简约,文义简奥。大意是作器为国家和四方之民乞求福佑。“之四方”与毛公鼎的“之庶”文例相同。
以上8个例句中所见10个“”字,用做连词,表意明确无歧义,连接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并列关系,即后世连词“与”。据陈永正(1986)《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一文的考证,连词“与”字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的,用为连词在春秋铜器铭文中仅见一例;他认为“与”字“后来逐渐取代了西周时期用为连词的‘’和‘以’,成为使用得很广的连词。”此说应该是符合先秦古汉语状况的。同时,在西周铜器铭文中也偶有用“于”字为连词的例证,如杜伯盨:“杜白(伯)作宝盨,其用享孝于皇申且(祖)考于好朋友。”第二个“于”字就是连词。、与、于三字在用为连词时用法相同可以通用,从它们出现的时间和频率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偏重,西周时期作为连词的“”字使用频率较高,而春秋以后“与”字使用逐渐普遍起来。我们推测,西周时期口语中表达连接意义的词语读音与“于”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在书面语中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字来表达,于是人们就采用(也可能是新造)了一个表达连接意义的“”字,雨、于甲骨卜辞中已经常用,而“”字在金文中的使用与雨没有联系(马叙伦主此说,见上文),那么在用字之初很可能只是从语音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个可能,是当时的“于”字是个多义词,兼有介词、连词的功能,正如陈氏(1986)所言“为了与介词‘于’区别开来,在西周和春秋铜器铭文中,专用‘于’的同音字‘’为连词。”以上两种推测在语言生活中可能是同时交互进行的,分不出孰先孰后,就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一样难以明断。
2.2介词
用于句首,相当于介词“于”。殷周金文中运用最为普遍,以前学者大多笼统地称之为“语助词”。共有23例,根据用意用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2.2.1用于句首时间词前,表示时间的连续,可以翻译为“到/在”;相当于先秦典籍中用于句首的“粤、越”,即所谓的“句首发语词”。共6见:
9、若(翌)乙酉, 三事大夫入服酉(酒)。(小盂鼎 西周早期)
译文:到/在第二天乙酉日,三事官员进入周朝酌酒。(铭文篇首云“隹八月既……”“若(翌)乙酉”是承接上一时间。服酒即事酒)
10、若二月,侯见于宗周。……若(翌)日,在璧雍。(麦方尊 西周早期)
译文:到/在二月,邢侯在宗周朝觐周王。……第二天,(周王)在璧雍。
11、四月既生霸庚午,王遣公大史。(作册卣 西周早期)
译文:到/在四月既生霸庚午日,周王遣命公大史。(上文说在二月己亥日公大史朝觐周王。)
12、八月初吉庚寅,王……(静簋 西周早期)
译文:到/在次年八月初吉庚寅日,周王……(铭文首云:“隹六月初吉……丁卯”,这里的八月初吉庚寅日应是次年,或者八月为闰月。)
13、旬又一日,辛亥,公啻(禘)辛公祀(繁卣 西周中期)
译文:到/在第十一天辛亥日,公对辛公举行祭祀。(铭文前有“隹九月初吉癸丑,公祀。”)
为论说方便,先从麦方尊说起。麦方尊开篇说道周王命令麦的君主邢侯离开,到邢地就封。后来邢侯在宗周朝觐周王,时间是在邢侯被封到邢地之后的“二月”。“二月”前后都没有表示纪年或纪日的干支。《经传释词·七》:“若,犹及也。《尚书·召誥》:‘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言及翼日乙卯也。”“若”是及、到的意思。联系下文的“若翌日”,“若”后的时间词表示的应该是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相同用例是小盂鼎铭, “若”后有明确的干支纪日,“若”就相当于“等到某日”或“在某日”,表示时间上的连续。久而久之,可能为简便起见,就省略了“若”字,其中的“”字由于常与“若”字连用就获得了“若”的到、及的意思,如作册卣铭、静簋铭。到西周中期,“”字还可以用在时间段前,有“经历”的意思,但后面还有具体的时间词,最后仍然落在时间点上,如繁卣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