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其中每一个字符的出现、变化或消失,都应是一种自然的、合乎客观需要的内部调整。赵诚(1983)的《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说:“社会在发展,新事物在不断产生,各种关系在调整,人的思想在变化,语言中的新词也就经常产生;词义在不断演化,表达方式在不断改进,这就要求汉字这一书写符号随之进行调整。各种各样的统一也就必须经常进行。”“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内部调整,为的是更好地担负起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责任,有助于人们的思想交流。汉字由于经常的内部调整,文字形体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总体来看,这种变化愈来愈使汉字体系趋于合理。”这可以看做“”字在文字舞台上浮沉的最好注脚。
4.致谢
本论文在写作工程中得到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的大力协作,我的博士导师陈双新教授给予了中肯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论文内容如有不妥当之处,概有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殷周金文集成[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94.
[2]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 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春秋战国卷)[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 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座谈纪要[J]. 考古与文物,2003,(13-16)
[4] 周晓陆. 《徕盘》读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83).
[5] 李零. 读杨家村出土的虞逑诸器[J]. 中国历史文物,2003,(24).
[6] 董珊. 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J]. 中国历史文物,2003,(4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甲骨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8] 容庚. 金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陈初生. 金文常用字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 古文字诂林第九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 陈永正.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J].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306).
[13] 陈永正.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J]. 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571).
[14] 张振林.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J]. 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291).
[15] 连邵名. 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J]. 中原文物. 2004,(44)
[16] 马承源.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
[17] 杨树达. 积微居甲文说·释于[M]. 北京:中国科学院. 1954,(12)
[18]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 赵诚.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词[J]. 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350-36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1984年8月开始出版,~1994年12月出版(实1995年4月)全部出齐,计八开本精装十八巨册,共收铜器(为便于研究者查考,兼收个别铅器、金银器和铁器)铭文11983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三件。 ②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引得》两册(分为殷商西周卷、和春秋战国卷)两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殷商西周卷】收录见于2001年以前专书、杂志著录的殷商和西周青铜器9916器的5758篇铭文的隶定释文,2001年版。【春秋战国卷】收录见于2001年以前专书、杂志著录的春秋战国青铜器2253器的1692篇铭文的隶定释文,2002年版。 ③铜器刚出土,当时学术界隶定做器者的姓名为“”,后来对此字的隶定有不同的看法。详见《考古与文物》编辑部《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座谈纪要》(2003),如周晓陆(2003)隶定为“徕”,李零(2003)、董珊(2003)隶定为“逑”。我们从李零、董珊说,隶定做器者姓名为“逑”。 ④如果铭文相同,不重复累计。如觚和爵同铭,太保罍和太保盉同铭,叔夷钟和叔夷镈同铭,按一篇铭文处理。 [1]包括重见,如叔夷钟和叔夷镈铭文相同,《金文引得》重复累计,收器为2001年以前见于专书和著录的铜器铭文。 [2]王力《汉语史稿·句子的仂语化》,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第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