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与同伴交流的新方法研究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 钟慧
摘要:新课程重视学生成为"全面整体的人"的培养,重视"才能"、"品德",其语文素质所突出的社会交往才能要求,及人文品质要求都十分明显,是人的社会性素质水平的要求。训练孩子和同学相处技巧,可作为他们构建良性伙伴关系的主要途径。通过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促进在教学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有效互动,润物细无声,还原语文的本质,从而形成有效交流的语文课堂环境,并让孩子从融洽的同伴关系中掌握必要的社会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同伴交往;倾听评价;实践体验
现代教育,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成绩是关键。有时我们过分强调成绩,但却忽视了其他要素,常常导致学习者一辈子的后悔。因为他们正处在心灵发展和行为发展的关键,他们需要与更多的人交流。心理学家约翰逊教授认为:在教学上,学习者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比一切其他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程度和个人发展潜力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而全美最知名的社会人际关系专家、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教授更说过:"个人的取得成功仅仅百分之十五是依赖知识,其余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社交和处世技巧。"[ 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 沈阳出版社]所以,语文课堂,就务必要成为还原语文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提高学生同伴交往沟通技能的重要平台。
如何通过 这个平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交往,构建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创造优良心理环境,挖掘学习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类激励理论》]而“对归属感和爱与尊严的需求”是人性需求的重要部分。孩子在班集体中被同伴接受并成为朋友,得到同伴的认可与尊敬,会形成一个心灵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不但使孩子获得激励,还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而同伴交往并不单指一起玩耍、一起合作、一起聊天,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手势,也能成为同伴交往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班主任,除了自己日常教学的语文课堂,偶尔我还会关注孩子们在其他专科课堂中的表现,以便于全方位了解、把握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因材施教。一次寻常的的音乐课堂停伫,让我看到“手势”的力量。记得那时孩子们正在进行音乐考试,几个孩子一组轮流上台面对全班演唱,本来应该严肃、紧张的场面,他们却由最初的拘谨到越唱越轻松,越唱越自信。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观察,我找到了答案——是因为台下老师和孩子们的手势!如果台上的同伴演唱声音太小,台下的孩子们会张开五指做收放的动作,表示“别怕,加油!放声歌唱吧!”的手势鼓励同伴;如果台上的同伴演唱很自信或较之前有了进步,台下的孩子们会毫不吝啬地竖起两只大拇指表示他们的赞赏……在这样激励的手势下,孩子们都纷纷抛开了紧张的包袱,不再因为要面对那么多人表演而局促,反而变得越来越自信起来。
这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吗?师长或同伴对自己的殷切希望、肯定鼓励能戏剧性地获得预期效果的现象。对这有意义的发现,让我大胆地把音乐课堂的手势带到了我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平时,孩子如果回答问题或朗读时声音太小,我会提醒:请大声点,虽有大多数孩子们会因为这样的提示把声音放大,但其实我的话语已经打断了孩子原来的思路,打断了孩子原来入情入境的朗读。但是当我用上了“别怕,加油!大声点儿!”的手势,既不用打断孩子的发言,还能让孩子清清楚楚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精神鼓励,孩子的回答会自然而然地更响亮,朗读也更投入。我告诉所有孩子,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很精彩或“她”的朗读有进步,都可以坚定地竖起你的大拇指,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你们的鼓励和肯定。获得肯定的孩子受到鼓舞,变得更自信了,聆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也也同样愿意为更多的伙伴点赞……善意的种子一旦播种,渐渐地,就会生根,就会发芽,开出漫山遍野的生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孩子们课堂上可喜的变化: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了,同学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和谐了……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与学校同伴共同交流合作练习中掌握知识。与此同时,除了获得知识以外,孩子们更获得了同伴之间的鼓励和认同。在课堂交流学习时,老师和同学的小小的手势,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手势,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肯定,学会欣赏与鼓励;因为一个小小的手势,让孩子们增添了自信,并同样给予别人自信的勇气;更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手势,让孩子们产生了传达善意的观念,拥有了真挚情感的共鸣。
二、引导同伴倾听互动,激发思维碰撞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的认知活动的习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一个是由直观经历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学习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个是透过观察对方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学习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它最重视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这也就强调了人的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更体现在个体和群体的交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观察、模仿等互动,获得学习的契机。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 我在指导孩子们感情朗读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在聆听同伴朗读的时候注意倾听,并学习他们读得好的地方,再通过自己对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学会对同伴做欣赏性的评价。如,学生在朗读《大禹治水》一文中洪水泛滥的段落时,我是这么评价的:“宇轩朗读的声音总是那么的响亮清晰。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了‘经常泛滥’、‘生活痛苦极了’等关键词句声情并茂地读,让我听了也为之揪心,这水,怎能不治呢?!”又如,学生在朗读《狐假虎威》中狐狸被老虎抓住的片段时,读得绘声绘色,我即时评价:“好一句‘你敢吃我?’声音、表情无不惟妙惟肖,特别加上那骨碌碌转的眼神儿的配合,好一只狡猾的狐狸!”由于我经常有意的评价语提示,慢慢地,孩子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尝试着模仿我的评价去欣赏同伴的朗读。而每一个站起来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评价同伴的同学都会得到我发自内心的表扬……久而久之,现在的课堂,不只限于模仿,孩子们还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赏析、评价和思考,这种同伴间的以鼓励、尊重为基石的互学互评,既使孩子们学会了欣赏他人,为同伴交往提供了良性环境,又促进了孩子们学习的交流互动性,使课堂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正面、更积极。
高效、自主互动课堂除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外,更多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边的、生成性的互动过程,即同伴互动交流、交往的学习过程。其中包括:认真观察、仔细聆听、尝试模仿、生成;通过相互接纳、吸收,学会思考消化,融合自己的见解与体会激发自己的灵感进行表达交流等。
《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以下是我执教的一个片段:
老师:请大家多读几遍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带给你深刻的感受。
学生1通过自己反复朗读,想象感受画面,感悟有关人类生活所需资源片段,再通过情感朗读,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体会。
老师:谁能就子晋的朗读说说自己倾听后的看法。
学生2:子晋的朗读充满着无奈,从他的朗读中,我似乎看到了地球美丽的蓝色外衣、苍翠的绿色外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破烂、灰暗的的旧衣裳。我也想读一读这部分。(生2朗读同一部分内容,除了读出无奈感以外,还让听者觉得惋惜、痛心。)
老师:在聆听的过程中,你们是否注意到她特别抓住了哪些词来表达情绪?你的看法是什么?
学生3:刚才金晔读的时候强调了“本来”这个词,它既凸显了这些资源原本是可以再生的这一特殊性,还凸显了原本能再生的资源现在却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再生成的无奈。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再生,但我们的地球妈妈呢?在读这部分的时候,我和金晔一样,也同样抓住了这个词来感受“覆水难收”的感觉。
学生4:好一个“覆水难收”!我觉得读这部分除了“惋惜、无奈”以外,还应该读出“悲愤”感,因为文中写道:“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随意破坏、不顾后果”告诉我们,随意伤害地球的原来就是口口声声说是地球母亲孩子的我们人类自己。(接着用悲愤的语气读出了该段。)
学生5:我和启凡有同样的看法,我在第三段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语句:“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无私的”和“不加节制” 将地球为人类的无私奉献与人类的贪婪自私明显地进行了对比。
老师:是呀,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贪婪对比起来是那么的讽刺!不光是文中的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两份资料,再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课件展示相关文本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语文课堂中学习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积极交流、倾听互动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感受文本。而学生在认真聆听同学的朗读、表达后能加以判断、思考,在原有的感悟中再次进行发散、归纳、生成。随后,我还指导孩子们进行了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课内文本当中,而是跳脱于既定,形成全新的眼界格局,从而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到了课外,并以此培育学生的大局意识,提升交往判断与表达思辨能力,激发更大的自主思维潜能,使同伴交往学习的策略得到更好的优化和延伸。
三、利用课堂实践体验,发展交往技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活动延伸。为了还原语文本质,掌握语文关键能力,老师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策略,如,语文课本中提供的写留言条、写书信、写读书交流等。再如课本外的配乐诵读,或者把诗词变成歌曲等,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孩子懂得怎样向别人留信息;怎样礼貌地拒绝他人;怎样在和别人看法不相同时,解决问题;如何为同伴提供信息、分享信息;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同伴共同研究探讨等。
书信,是承载着“经年累月”情感沉淀的美好载体,更是一种世代流传的美好的交流方式。记得在孩子们刚学完写信的单元不久,有两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其中一个孩子因为没有顾忌到另一个孩子的意愿而好心办坏事,于是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大家都知道,当人们处在生气甚至暴怒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做出不明智的行为。而当冷静下来思考时,又会发现很多自己原本忽略的细节,两个孩子也一样,但他们却都别扭着,不愿做那第一个开口的人。于是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做了一个决定。课堂上,我让全班孩子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信的内容要求写自己和朋友在相处时自身可能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者写写在相处过程中可能朋友的某种行为让你产生不快,你又不好意思当面说,请用书信的方式加以表达。书信中,包含了同伴的倾诉与倾听,那是一种无声却又深刻的交谈。这堂看似普通却又意义特殊的作文课,这一古老却又历久常新的书信交流不仅让当事人解开了心结,重归于好,也让班里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同伴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交往效果。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能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学生在思考、表达、行动的同时,通过互动学习,沟通交流,既拓宽了交际领域,又获得了自我展现的机会,还增加了对同伴的信任感,甚至在交往中领会、掌握避免冲突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使交往技能得到发展和提升,自己也在这种提升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学大家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已经十分重视同伴间的交往学习了,如《礼记·学记》中有一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它主张学生在与同窗共同学习、思辨时要学会相互切磋,集思广益, 扬长避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汲取对方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以此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学习的效率。更甚者,孔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从古至今,“以文会友”都是一种风雅、怡情、文明的交往方式,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高山流水觅知音,手足同舟课中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功能的多样性,挖掘课堂学习的黄金时间与空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并将与同伴间互动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知识能力,使之在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让共享、共情、共赢,成为学生终生成长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瞿莉 《学生当众说话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0,(20)
【3】 赵云杰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J】才智,2008,(04)
【4】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 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