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3
三、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的作品影响了那些诗人............4
四、杜甫的爱国情怀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4
五、结束语............................................5
六、参考文献..........................................6
引 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是诗的国度,说到唐诗自然少不了诗圣“杜甫”,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杜甫以他凝重的诗笔、带血带泪地歌唱那个黑暗的现实社会。他的诗中充溢着对国家的热爱,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正是他的博大之处,也是他诗歌达到现实主义顶峰的原因。
浅谈杜甫诗爱国忧民的情怀
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爱国忧民。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各种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及爱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杜甫的诗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同时,他的诗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及启示。
关键词:杜甫 爱国忧民情怀 仁爱
宋代苏轼说,杜甫之所以是诗人之首,是因他有浓厚的爱国忧民思想。在古代,忠君就是爱国,要做到忠君爱国,则要关心人民疾苦。他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呼喊。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描绘的就是老百姓的悲惨图象。通过这些血泪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爱国忧民之心。
杜甫的爱国忧民是真心实意的。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之心他一生都在践行。
一、杜甫爱国忧民意识的形成
人间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他扬弃固有的认知,在认清历史的情况下,他或许看起来没有那么地高大,但真实,他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长安十年,杜甫曾积极营谋官职,也投献谄媚。
杜甫的行为仍然是奉儒家入仕思想及时代干谒风尚影响的,这是无可非议的,这和他接触的教育是有关的。他在面对石壕吏夜捉人的情况下,他也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他写下了《石壕吏》,陆时雍评价其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1)但他自己生下来就是被免除了兵役赋税的(因为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杜甫享有不呐租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他除了庆幸,更多是有愧怍之感的。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杜甫才明写老妪,暗示着差役,赞扬老妪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既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这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封建时代社会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使他面对破败惨碎的山河才有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深切地体会到百姓的辛酸,这更能使他面对沧桑的李龟年慨叹“落花时节又逢君”。也是“有弟皆分散”“家书抵万金”的悲酸,他推己及人,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愿。诗人即使一无所有,心中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至死不渝。这就是杜甫,他超越了个人的苦痛,化痛苦为济世情怀!为了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博爱的情感,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仓廪不实而才知礼节,衣食不足而才知荣辱的品质精神,让人更加敬佩他的人道主义的厚重与关怀。
“安史之乱”这段时期,他不停地四处漂泊与逃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一路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国势的倾颓。虽然是这样,也正是这一时期他时刻面临着死亡威胁,而这种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才为他诗歌题材和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他在逃亡的过程中,经过了石壕村、新安道……杜甫他目睹了国家的满目疮痍和国家的凋零衰败。因而,他诗情异常澎湃,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基本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长安十载乞食”,而且半生过着漂泊辛酸的生活,这使他对儒家忠君爱国济世的思想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杜甫的忧民意识与爱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更为深邃,沉郁,深刻。
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甫一生的喜、怒、哀、乐是和国家的命运的兴盛和衰败息息相通的。杜甫诗内容广泛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政局变化和各阶层的社会生活,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2)在“安史之乱”前,他目睹了唐王朝的奢侈腐败,在《丽人行》中,通过写杨国忠兄妹在曲江游宴的事,揭露了他们的骄纵跋扈、荒淫奢侈的丑态,这从侧面反映了统治集团的腐朽与政治的黑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富者宴饮达旦,醉生梦死;穷者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表现出统治者淫乐的生活以及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事实反差,传达出诗人内心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怒不平。(3)更加鲜明地暴露了政治极其的黑暗,可见统治者的极端腐败。面对这样的统治者,社会的矛盾自然是尖锐的,恶劣的。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的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
“安史之乱”后,杜甫为义军的惨败痛心,乱军的得失而焦虑、悲愤。于是,他写下《悲青坂》等诗来怒责乱军的骄横及哀悼死亡的战士……从诗中可以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对收复京师的深切的希望,字字带血,实在使人不忍卒读。一字一句都凝聚着杜甫的爱国情怀,当诗人面对战后的荒凉,他抚今追昔,写下《哀江头》、《秋兴八首》抒发诗人追念祖国昔日的繁华之情。
国家危难时期,诗人写下《春望》,对着三春的花鸟感伤流泪。可一旦战争初定,好消息传来,诗人又会惊喜若狂,即奋笔疾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浦起龙评价:生平第一首快诗(4)来表达他此刻的情感。诗人一心想着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幸福快乐,天下太平,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凸现于世人眼前。当然,他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毫不吝惜自己词汇赞美一番。
诗人的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令我们为之动容,后世无数的爱国文人也受到启迪、震撼。总之,杜甫的爱国情怀是他最好的底色,也永放文坛光辉。他的高尚情操是和他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三、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的作品影响了那些诗人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他在后世被推崇,尤其是他与李白仙圣齐名,被认为是唐朝诗坛的双子星,可这往往给今人一个错觉,那就是杜甫生前诗名很大。“但是在当时人们对于杜甫,而是十分冷淡的,就在他同时代,比较著名的诗人中,无论是认识与不识,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到过杜甫的诗。”可见杜甫是生前寂寂,死后荣光。
中晚唐在唐人唐诗选本中,几乎无杜甫,韩愈等人对他的欣赏也只仅限于小圈子中,是不入主流的,元白、小李杜等人对杜甫是多加称颂,这样才使他逐渐被人承认、认可,然而,距杜甫逝世已有八九十年之后,他的封神“称圣”那是后世百年不断研究,打捞的结果。“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面衰的转折期,诗艺卓著,才华横溢,但他的才是诗才而非治才。
可就是这样,他的诗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他的诗,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不管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达到高度统一,来借此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情感,是一种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是可贵之处。
所以杜甫诗作的最大亮点在于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他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的理念、根源是可以追溯到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和《诗经》《汉乐府》是一脉相承的。他的作品能很好地体现到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以此来反映社会底层大众的心声。
他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崇高的人格魅力,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时期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激励了无数后世的爱国诗人。诗人伟大的诗篇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及理念,启迪了后世一代一代的诗人。从陆游到黄遵宪,他们作品中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品质都和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他这种思想到“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这种伟大的思想。他们以天下为己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四、杜甫的爱国情怀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我们虽不同于杜甫所处的时代,但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和当今时代倡导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人应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应该怀有强烈的归属感、热爱之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在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同时,也可以强化我们每个人自身爱国意识。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他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浸润。所以,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爱国品质,对当今社会的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有着非凡的意义。
同时,杜甫的诗歌所反映的是唐朝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这告诫当代人应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我们应意识到杜甫所处生活的时代的局限性,杜甫的爱国情怀与“忠君”是连在一起的。于杜甫的诗,我们要剔除其不符时代的内容,吸其于现实社会有益的成分,于传统文化给予新的时代内容。
杜甫诗歌中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杜诗中有对家人、朋友的牵挂和眷念,如《得舍弟消息》中“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的忧虑,战乱之际,诗人漂泊异乡,表达了对兄弟的挂念;《月夜》一诗中,杜甫想象着妻子在清冷的夜色中,面对明月思念自己,发出“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感叹,抒发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情;有对弱者的关爱同情,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杜诗中这些浓浓的人情味,深刻体现了杜甫的人文关怀思想。
他作品中有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这在当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杜甫诗中的“仁爱”思想,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传统文化留给当代社会的思想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怀有“仁爱”之心,这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这一时代人的精神坐标。推而广之,在国际化浪潮中,当今的时代的主题始终是:和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华夏文化精髓思想的传承。
五、结束语
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积极入世、爱国忧民与人文关怀的思想给当代人有太多的启示。我们从杜诗中感受到了高超的,出色的表现手法,还能体会到杜甫“诗圣”的博大胸襟。我们作为华夏的主人,要善于吸取杜甫作品中的精神养料,将他的思想和时代的发展融合起来,使杜甫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力量。
总之,杜甫的诗歌,它所表现的都是家国情怀。当然,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不竭前进的动力。杜甫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格局之大,他有可贵的爱国情怀,忧民情怀。这正如闻一多先生对诗人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1)作者:郭兴良、周建忠,书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上第23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作者:张明非, 书名《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第9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作者:黄鸣,书名《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第242页,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
(4)作者:郭兴良、周建忠,书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上第2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