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当堂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教测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抓住教学重点教,围绕检测的内容设疑提问,多检测可以反馈课堂教学等方面讲述了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测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标 当堂检测 教与测相结合 反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和高效课堂的推行下,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都想向40分钟要效益。然而,在现实面前,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大多是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课,课后布置练习和作业,忽略了当堂检测,然而这样做的成效不大。那么我们在课堂中该如何处理教与测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当堂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所谓“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课堂检测后,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我们一直都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可谁知道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尤其是新教材,知识的灵活性很强,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当堂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明确了当堂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我觉得在课堂上要处理好教与测的关系,首先要做到教与测相结合:所谓的“教”就是“讲课”“教与测相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启迪思维。把学生从“课堂上能听懂,课后不会做”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是教师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讲与测相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将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将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测结合,向课堂要效益呢?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住教学重点讲。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要向一节课要效益。要把功夫下在课前,质量出在课堂。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联系学生实际,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体现其实效性。因此,要从创设情景,新课导入,过渡迁移,活动组织,检测练习设计等环节联系学生生活环境,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抓住教学重点,围绕要检测的内容去教,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巩固知识点,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检测的内容设疑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检测的内容设疑提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精讲中,要精心设计问答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样就能把测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了。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就拿我所教的班级来说吧,我之前也是只侧重教,没有围绕要测的内容去设计。等课后再测成绩不理想,所教的内容学生记不牢,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不高。后来我改变了教学策略,课堂所设计的题都围绕测的内容去教,启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把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绩自然就提上去了。
三、“多检测”可以反馈课堂教学
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检测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测”,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应把时间留给学生,加大上课练习的力度,缩短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及时地反馈,加深印象,查漏补缺。 “多检测”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多检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检测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
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了大量的检测题,方方面面的都概括了,有难的有易的,结果都做不了几道题就下课了。所出的题没突出重点,不够精,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偿失,所以说检测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注重检测题的设计,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检测题的设计很重要之外,布置预习题也很重要。布置预习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在重点内容上划上记号,使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如何区分主次,抓住关键,掌握中心。这样内容与问题对号入座,印象较深,待到教师精讲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有关内容的基本框架,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反复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二)当堂检测的问题应因人而异。
就拿我所教的班来说吧,两极分化,基础好的好,基础差的也很差,接受能力也低,如果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那么许多程度不好的学生就做不出来,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但如果全用教材上的原题,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没意思。因此在题的设计上要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分类练习题。潜能生做的基础训练,优等生在做完基础训练同时做综合能力训练加大训练量。这样就能做到因材施教了,各有所得。
从检测的结果中可知我课堂教学的好与不好,学生有没有掌握好知识。如果一节课只教不测就不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边教边测我就会清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后我就会反思教案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够合理,反思自己课堂上哪个地方处理得不够好,我将设计方案去改进我的课堂。
总而言之,从我的实践当中可总结出,我们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处理好教与测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只教不测不行,课后测效果不好,要做到教与测相结合,才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