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基础科学 > “文学经典阅读情感体验五步法”课题报告
“文学经典阅读情感体验五步法”课题报告
来源:互联网 shenrui |
【分  类】 基础科学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正文: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徐彩芳

   【内容摘要】“真正标举文学本性的是‘情’”。文学作品提供着丰富的情感滋养。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情感教育的方式在于“情感体验”。课题研究将语文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外阅读相结合,重点关注文学经典阅读情感体验五步系列:初读作品,了解背景;精读作品,体验情感;融情入境,情感共鸣;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迁移写作,提升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他们良好的审美倾向、文化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让他们在熏陶渐染中情感变得丰富,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关键词】文学经典 情感体验 情感丰润 精神濡染

  “真正标举文学本性的是‘情’”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人世间和自然界爆发抑或正在酝酿的激情的融汇之作。作品也必牵动了读者百结的愁肠、斑斓的情绪、颤动的灵魂,尤其是那些描绘跌宕起伏、波涛汹涌、激情四溢的感情狂澜的,读者也往往会深陷作品所表达的执着与狂热,失望与恐惧,千蚁噬咬,万剑穿心的感情旋涡中难以自拔。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使学生得到情感丰润,精神濡染的最佳选择之一。本课题重点探讨文学经典阅读情感体验五步法。

   文学经典守护着人类多姿多彩的情感宝藏,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美妙的情感体验场所,构建了可以拯救疗伤的情感乐园,始终是心灵治愈的精神家园。高中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应该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放慢脚步,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情感体验的具体过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培育他们良好的审美倾向、文化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让他们在熏陶渐染中情感变得丰富,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中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周国平先生在《救世与自救》一文中指出:“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环境中,尤其是在高考的羊肠小道上奔波的高中生,无论是亲近自然,跟自然的交流与沟通的时间与空间的缺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甚至亲情交流的缺失,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高考的功利目的挤兑了情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通过阅读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是否可以让学生远离精神生活的平庸和文化生活的粗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他们缺失的,在现有的时间里获得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一定程度的精神营养补充?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在一定的情感滋润,情感熏陶下,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情感价值追求纯净美好。否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悸动、躁动,因为缺乏美好感情的引导、滋养,缺乏美好情感生长、培育的土壤,容易往不健康的甚至歪路子上走。高中阶段,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培育高雅审美追求,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的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新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大突破,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凝练、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浙江省语文教学回归人教版,教材特别重视情感的体悟。比如必修教材(上)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第1单元的“语文素养”要求“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②把情感作为欣赏角度加以提出;第7单元“语文素养”要求“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③,强调要“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文学阅读显然绕不开情感话题,细致体味作品中的情感是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审美品味、审美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整本书阅读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让人感同身受的人情之书。“《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就是‘情本’思想,它是对中国传统‘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小说的‘情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大观园里的女儿世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代表。” ④

   3.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探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校本选修课程的探索,积极参与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实践:开发文学欣赏类的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外国文学名著及其影片欣赏》——《中国古典小说欣赏》——《“红学”与“莎学”》——《唐诗宋词与书画歌舞》等等,在高一、高二同时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对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融合一体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一手材料,在专家的指导下撰写研究论文、课题报告。比如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中学语文教学》1篇,发表于《阅读与鉴赏》杂志2篇;获全国青语会论文大赛一等奖1篇,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获杭州市专题研究论文评选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主持申报浙江省教学研究规划课题3项,获浙江省教研室第二届课题成果评审二等奖1项,杭州市课题成果二等奖1项。等等。选修与必修、课外阅读相结合,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展开长期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对以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将语文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外阅读相结合,重点关注作品的情感体验,通过体悟作品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达到情感丰润,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目的。

   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文学作品提供着丰富的情感滋养。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情感教育的方式在于“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自己的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⑤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感,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是无论何时都是不能低估的。

(一)情感体验五步法

   第一步 初读作品,了解背景

   粗略了解文学作品,了解作家,了解创作背景,了解文学史。比如开设“外国文学名著欣赏”选修课,首先对外国作家作品进行纵向、横向的系统勾勒,让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开列30部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书目,学生喜欢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及《约翰·克利斯朵夫》、米切尔的《飘》等都在列。文学欣赏讲究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彼此适应,作品要合读者的心绪与口味,读者要适合作品的意趣情境,否则就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推荐学生愿意接受的书目很重要。

   选择部分外国文学名著进行粗略的了解,有时还有必要了解时代风潮、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比如,要重点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先适当了解一下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思潮,还要适当了解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最伟大的诗人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拉伯雷等作家及其代表作。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是人类某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蕴涵其中的文化底蕴。

   第二步 精读作品,体验情感

   对作品进行反复的涵泳品味,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重点感受其中的情感要素,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表现,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家作品的情感倾向、情感的深度。

  由于文学作品所特有的内容的丰富、复杂、多义,所以对作品要反复地进行涵泳品味。周汝昌先生在北大讲《红楼梦》时曾提出要“咬文嚼字”,才能入境通幽。而“咬文嚼字”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沉潜揣摩,以达到知音解味,追求“两个‘寸心’的契合”。即“以我之心去寻求古人之心”。⑥必如此,方有望悟得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

  面对《红楼梦》这部善写人情的大书,我们非下一番沉潜揣摩、细致体味的功夫不可,否则很难达到知音解味的目的。而且《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加上脂批才构成完整的作者经历过的凡世一梦,作者在其中,不仅扮演了情节主人公——贾宝玉的角色,更重要的,又通过评语扮演冷眼旁观者的角色,把自己的爱憎感情,完完整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巧妙结构,是古今任何小说所未曾有过的,何况脂批中有不少牵涉到全书结构和寓意特点,所以阅读《红楼梦》,不可不研读批语。比如,《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甲戌本的眉批,将作为丫鬟的娇杏和作为小姐的英莲的前后命运勾连,一语点出了两人命运的反转,人生的无常。

  “语文课文的内容,不仅是作者认识世界的产物,也是作者体验世界的结果,因为有了体验,课文中才颤动着作者的感觉、情感、态度,才放射出人性、个性的光辉。所以,当阅读者(学生)端起课文阅读时,必须怀揣体验的心态和方法,穿透语言符号,进入符号表达的体验世界,去体会其中的千种风情、万种滋味,体会文中的‘真意’。” ⑦教师要善于通过种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灵体悟,用情感去哺育情感。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她生前唯一出版的小说,1937年,她凭借该小说获得普利策奖。《飘》中的郝思嘉,天生的如猫一样的绿眼睛泛着妩媚和神秘,完美无暇的轮廓,无懈可击的肌肤,她是上天送到南方的精灵。郝思嘉姿色迷人,高傲任性,争强好胜。她执着而强烈地爱着卫希礼,但婚姻却总是与爱情脱节:她喜欢的卫希礼却娶了表妹梅兰妮,一怒之下她便与梅兰妮哥哥查理结了婚;南北战争结束,为了保护庄园,她施展手段夺了妹妹的未婚夫;她一向鄙视白瑞德,但为了生存,她最后还是投入了投机商白瑞德的怀抱。她的三次婚姻都是她谋取目的的手段和换取利益的交易品。但因为对卫希礼的真挚爱情,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面对临产的梅兰妮,她还是信守诺言,勇敢地负起了责任,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连天中把梅兰妮母子带回安全的家园,并用她并不丰满的羽翼庇护着在乱世中没法更好生存的卫希礼一家。

  说到瑞德,嘴角那一丝挥之不去的略带嘲讽的微笑是他的金字招牌。他仿佛永远都在用置身事外的目光冷眼旁观着在迷宫中横冲直撞的局内人。但他深爱思嘉,了解思嘉,胜过思嘉自己,而且是唯一一个在清楚地了解思嘉之后还能继续爱她的人。他用一个男人所能想到的爱一个女人的所有方式去爱思嘉,可思嘉却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梅兰妮的去世,思嘉的执迷不悟使他彻底绝望,他才决定黯然离开,结束他心灵的漂泊。《乱世佳人》中的男女主人公绝非善类,然而我们又分明从他们两人身上闻到了馥郁的黑玫瑰的香气,因为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这分明是一对情感丰满的浴火的凤凰,不仅敢于追求,而且是不屈不挠的勇士、斗士,不能不让人为之喝彩!

  《飘》以其丰富的情感因子、饱满的情感张力催化着学生的情感觉醒,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田,引发着他们情感人生的探寻。

   第三步 融情入境,情感共鸣

   作者往往带着真挚的情感通过作品再现生活,读者也要批文入情,融情入境,把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追求合二为一,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进入审美佳境。

  日本近代文艺理论家厨川百村说:“读者和作家的心境贴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的鉴赏’即成立。” ⑧要达到这样的共鸣佳境并非易事,它需要阅读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同形作用,这犹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要判断但丁,我们就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 ⑨

  《红楼梦》之所以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就是我们在品读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书中人的情感世界,甚至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与书中的其他人同说同行、同哭同笑,于是我们的内心变得湿润而细腻。” ⑩这种欣赏时的代入感,不仅让我们获得许多情感体验、情绪感受,而且很容易让我们跟作品中的人物同频共振。还是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发展为例。

  在贾宝玉的心中,最爱的人始终是林黛玉,他们是属于千年难得一见的情痴。但宝玉和黛玉在爱情的萌芽初期,黛玉对宝玉的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这让黛玉和宝玉都饱受折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着同样高洁志趣的二人不约而同想到葬花,接着,绿波荡漾的春水映照着双玉共读《西厢记》的倩影,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贾宝玉借戏语来表白,林黛玉虽然娇嗔,但情感的桥梁已经搭建,两人的心意被沟通。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黛玉在屋外意外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的知己之言,宝玉与黛玉互为知己的确认,是他们情感加深的明示,“两个爱侣从忧郁的阴湿地带走上通风透光的山顶” ⑾。这位多情公子终于掏出肺腑之言,直言相思成病的苦情。这时宝玉和父亲的大冲突爆发了,但宝、黛关系和情感反被加重地激发出来。宝玉挨打负了重伤,黛玉在天将黑下来时,一个人偷偷地来看望宝玉。黛玉匆匆走后,宝玉特派晴雯送两方旧手帕给黛玉。旧帕子上黛玉吟咏眼泪的诗句,正是黛玉燃烧着的情感!这是黛玉对宝玉爱意的理会和回应。这旧手帕,人的意识所制成的情感信物,正和那由于天命所制成的通灵玉、金锁、金麒麟一样的分量。以精神结合作为主干的宝、黛的情感共鸣已至高潮!"林黛玉用她的整个生涯唱出了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作者曹雪芹流着他心上的血,眼中的泪,给她作成了记录,这恋爱至上主义的少女便永生在中国千千万万人们的心中,口中。"⑿

   第四步,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学生在情感体验尤其是情感共鸣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借助情感化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使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甚至移情改性,重塑形象;借助爱情的强大力量,通过爱情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人生观,实现价值重塑,提升人生境界。简言之,就是“移情”,“移性”,“移形”,“移境”。

  爱情以细腻而柔韧之力,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爱情也会象一个熔炉,重新锻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形象。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男主人公亚瑟深爱过两个人——蒙泰尼里神甫和优雅高洁的琼玛。亚瑟作为进步青年参加了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但同时他又笃信上帝。牧师利用他的忏悔进行告密,致使他和他的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的恋人琼玛对他产生误解。当他得知自己原来是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经历着亲情、爱情的双重折磨的亚瑟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流亡13年,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当单纯幼稚、温柔善良、容貌姣好的亚瑟化作牛虻归来,他成了一个瘸子,满脸伤疤,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但亚瑟也被锻造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牛虻,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在一次武装斗争中,不幸被捕并遭枪杀,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爱的哺育,情的灌溉,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心灵境界,小仲马的《茶花女》向我们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玛格丽特是巴黎名妓,生活奢侈而糜烂,但是纯真而情感强烈的阿尔芒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开了茶花女的心扉,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在宁静的乡村,玛格丽特尽情享受着甜蜜爱情带来的快乐。当她一心想和过去的生活告别,却又被重重地被推向了深渊,因为他们的关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阿尔芒的家庭所不容的。她被迫为阿尔芒的父亲和妹妹以及整个家庭做出牺牲。她甚至还要忍受心上人的误解而采取的报复。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我们为之潸然泪下原因。最不忍卒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字字是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一颗只能用世间最涩的泪才能打开的心,曼侬·莱斯特,面对玛格丽特·戈蒂耶,最终只有惭愧。”茶花女的这滴泪打开了无数男女的心扉,更净化着每一个爱她的人。《茶花女》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心灵的陶冶和净化,甚至影响改变着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他们的人生境界提升了。

   在对作品进行反复的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读者和作家的心境贴然无间,进入共鸣共感的审美佳境,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最后达到陶冶性情,“移情”,“移性”,“移形”,“移境”的目的。这第二、第三步是前提和基础,第四步是理想结果。当然,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往往交叉、反复、黏合统一在一个过程中,难分彼此。

   第五步 迁移写作,提升体验

  学生将情感体验获得外化,由阅读而写作。通过阅读随笔表达情感体悟,再或者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开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设计高度融合的读写活动,更加强调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或者用评价引领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体悟往往容易成为镜中月、水中花,难以捉摸,是否也可以让其以某种形式加以测定呢?我想,有几种形式是比较好的测定方法。

  比如,开设选修课程《外国文学名著及其影片欣赏》,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期末布置学生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名著阅读随笔,或者两部作品的比较,点的设置可大可小:《小议曹雪芹与莎士比亚》、《贾宝玉与哈姆莱特》、《金钱世界中的恋爱三境界——读﹤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中的梅兰妮与郝思嘉》、《勃朗特三姊妹与简·爱、凯瑟琳、艾格尼斯·格雷的情感人生》、《从﹤乱世佳人﹥到﹤小妇人﹥看南北战争时期的女性意识》、《同样的路,不一样的爱——〈乱世佳人〉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些山盟海誓,那句海角天涯——浅议爱情价值观》、《简?爱、凯瑟琳、郝思嘉,三个女人,三种爱情》、《﹤简?爱﹥、﹤呼啸山庄﹥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情感追求之比较》等等。

  比如《小议曹雪芹与莎士比亚》,面对中西方情感表现的两大高手,学生充满深情地述说着:作为世界上的两门显学“红学”与“莎学”的主人公,是雄峙中西,千秋辉映的文豪巨匠,他们曾经滴泪为墨,研血成字,道不尽千古文章的无尽苍凉,说不完万代文人的际遇心酸,然而却在人们的心里矗立起两座神圣而不可逾越的文化丰碑。他们都是上天派来的智慧使者,是来去匆匆的神祗精灵,悄然路过人类居住的这个遥远星球,在尘世的心灵洒下无数的悲欢交集的情感种子,就悄然消失于茫茫星空,任我们仰望苍穹,无限惆怅!

  《〈乱世佳人〉中的梅兰妮与郝思嘉》,学生这样写到:两个水做的骨肉,一个那般温柔贤惠,一个那般古灵精怪,共同演绎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恩恩怨怨。她,瘦小,苍白,表面柔弱,内心却无比坚强,是丈夫,也是美国南方战后的核心支柱;她,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具有女人所有的美德,灵魂高尚令人肃然起敬。她,骄纵,任性,充满活力,外表优雅,内心狂野,执着爱情,却错爱一生,幡然醒悟时真爱已决然离去;她,挑战命运,有责任有担当,背弃世俗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虽有些邪乎,但魅力四射。

  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时,易产生写作冲动和灵感,教师要善于引导,优化训练。比如阅读整本书《红楼梦》,学生们在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感叹唏嘘的同时,总想为她设置更美好的结局。可以让学生模仿《红楼梦》续写故事。比如设置情境,演绎一出贾宝玉出家,在梦中与魂归离恨天的林黛玉的宝黛再相会,让出尘离世相爱的两人续写后世的悲欢。或者进一步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的情感样式,情涌笔端,写出现实版的情文并茂、悲欢离合的故事。

  再比如文学评论的撰写。小说艺术的中心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因而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适当地引进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文艺理论知识,对理性地把握作品,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是有帮助的,象中国鉴赏论中的风格论、共鸣论,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等等。比如曾引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要拉开距离》和《关于真、善、美之间的错位》两篇文章,介绍了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有同学就得当地运用真、善、美的“错位”理论分析了《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文学批评呈现了一定的深度: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作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红线。希斯克利夫本是一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庆幸的是,有了凯瑟琳的陪伴。他们本是纯真善良的一对,尤其是灵魂一致。辛德雷的皮鞭使希斯克利夫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爱情。但凯瑟琳贪恋物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背叛了自己和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希斯克利夫痛不欲生,愤然出走。数年后,希斯克利夫发了财,回到家乡,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被无情的现实扭曲,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复仇。爱情以强大的摧毁力量毁掉了两个人的人生。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苦果。从不顾一切地爱到不计后果的恨,他成功复仇了,但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当辛德雷的儿子与凯瑟琳的女儿一如当年的他们一样相爱,希斯克利夫最终放弃了报复,人性复苏了。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变了形的人。从道德角度来说,他肯定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个暴虐无情、疯狂泄恨的人却是一个真正的人,充满强烈的爱与恨的富有生命力的人。”

  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欣赏,延升拓展,进而展开文学创作、文学创造。这是读写相融的理想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丰润情感,培养健全人格

  美国《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不仅能拓展人的情感空间,增添人情感世界的风景,而且还使他们干涸逼仄的心灵变得丰富而宽阔,阴暗丑陋的人性变得明媚美好,趣味低下的追求变得情趣高雅,庸俗下流的行为变得高尚、崇高。阅读文学经典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情感观念,并且汲取情感的力量,使意志品格得到培养,人格得以健全。

2.提高情感体验能力、审美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保持着持久的情感魅力。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并调动现有的生活积累、审美经验、文化积淀,驱遣自己的想象,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学生追寻着作品中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跟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逐渐进入欣赏佳境,产生情感共鸣,在情感的震颤中感受情感的力量。从涵泳、品味,直至熏陶渐染,学生的心灵触觉更敏锐了,情感体验的经验在不断积累,情感体验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也得到切实的提升。

3.在情感的同频共振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文学提供着丰富的情感滋养,尤其在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以及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时,读者不仅陶冶性情,甚至移情移性。当我们在美好爱情的沐浴下,或者让爱的阳光照进心灵阴暗、寒冷的角落,往往会在感受爱情的强大力量的同时而改变自己,这缕透进心底的阳光,让生硬的你我变得温润而又柔软,让消极懦弱的你变得坚强、强大,在爱的力量的支撑下走向更坚定的人生。爱情不仅能温暖彼此,甚至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移情”,“移性”,“移形”,“移境”。

4.培养健康的爱情价值观,提升精神境界

  作家以其情感主体的作品馈赠给读者,感染影响欣赏者的精神世界,实现作品的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孕着人类普遍的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阅读这样的作品如入精神圣地,让情感接受洗礼,让精神受到熏陶。文学作品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甚至使人通过爱情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人生观;在提升审美情趣、审美品味的同时,提升人生境界。

5.把握情感表现,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

  优秀的作家们都是语言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多种经典范式。要特别注意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从作家的语言个性出发去感受作家的语言。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创作激情,学会妙趣横生的情感表现,通过创作实践,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

附录

①黄耀红《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②③语文必修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上)

④⑩整本书阅读【学教评】《红楼梦》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

⑥张袆《语文教学要重视体验式阅读》,《文学教育》2007年第9期

⑦《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⑧《苦闷象征》、见《鲁迅译文集》卷3,第45、4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⑨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第16章

⑾⑿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电器工业《电器工业》
《电器工业》杂志,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482/TM,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热点追踪、...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季刊,于199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
地层学《地层学》
《地层学》杂志,于196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187/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国际动态、学...
解放军健康《解放军健康》
《解放军健康》杂志,双月刊,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
山东水利《山东水利》
《山东水利》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358/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改革研讨 ...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联络
2007-2021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qkwtougao@126.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1 中国期刊网(sook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2020005474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qkwtougao@126.com    
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