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深度学习
——以“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一课时为例
鲁迅外国语学校 吴琴
【摘 要】“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情境为贯穿教学活动的主线,以科学问题为核心,以活动教学为基本方式,交流评价对教学进行提升,实现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本文结合项目化学习的特点,阐述了“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模型构建、应用及教学启示。“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能自觉、主动地达成课堂的深度学习,目的在于发展高阶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情境问题 活动评价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在2022年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开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做中学”与“学中思”,达成课堂的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的主流。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情境下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课堂上,我们需要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的这种模式,通过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交流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由此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
建构“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把项目化学习引入课堂,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核心知识,把知识由外显转为内化,将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并创造性地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形成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落实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这些核心素养。
一、“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模型建构
“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指情境问题引领下的活动,开展交流评价的项目化学习。首先要创设一个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情境,把要解决的问题蕴含在特定的情境中;其次,教师要基于情境设计出指向核心概念的结构化、分层次的子问题和任务;最后,学生围绕子问题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构建核心概念。 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重点评价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教、学、评一致。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出“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模型。(如图 1):
图 1
二、“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模型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视频:野外探险活动,由于迷失方向而遇难新闻。一个新环境中,辨认不清方向时,我们会借助什么工具?课堂上让学生借助桌上的指南针辨认这个教室的南方在哪里。并对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进行发展史介绍。(如图2)
图2
通过野外探险这个情境视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野外求生方法与增强野外求生能力。课堂上用工具指南针辨认教室的南边,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有了真实的体验,再通过指南针发展史这个情境的介绍,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呢?指南针能指南的奥秘是什么?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指南针的感性认识,还让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高阶思维
小小的指南针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还蕴含了很多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对指南针进行揭秘。在之前情境的驱动下,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和任务:①指南针用什么材料制成的?②如何自制一个指南针?③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走进情境,并提出指向核心概念的3个结构性问题和任务,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欲望和思维的驱动下,进而展开深度学习。
3.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任务一:指南针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磁体,铁块、铜块、铝块、木块、一元硬币、回形针)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回顾磁的相关知识,老师抓拍学生的活动视频或照片(图3)。等学生活动结束,师生,生生进行交流评价,得出并梳理磁的知识点。活动过程中,有一小组出现N-N相互吸引的错误现象,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评价交流时,有学生认为可能是磁极标反了,有学生认为可能是磁体被磁化了。针对这一矛盾冲突,通过实验演示磁化并观看磁化的微观模型,让学生理解磁化就是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得到磁性的过程,还知道一些弱磁性物质也会被强磁铁磁化。
图3
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老师演示活动,让学生构建探究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同时通过活动与交流,提炼这节课的核心知识并建立核心知识的模型(图4),掌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形象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对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及时进行课堂深层,通过磁化演示活动,观察现象从而解决了学生课堂上产生的矛盾冲突,更好突破磁化这个难点,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活动教学不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任务二:如何自制一个指南针? 图4
展示指南针发展史,让学生分析归纳出不同阶段的指南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条形磁铁、铜丝、钢针、铁钉、塑料棒,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指南针?选择好材料后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如何使钢针获得磁性及如何让它能自由转动?通过学生交流评价后,得出方法,并小组活动:自制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图5)。 图5
此任务体现STEM理念。通过指南针发展史这个情境,创设了问题,通过分析归纳,不同阶段的指南针都有磁体制作,能自由转动这两个特点,培养了学生通过对比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指南针材料选择的分析,加深对磁体、磁性、磁化核心知识的理解,并明确了选择钢针这个材料的优点。根据指南针的两个特点,从而设计出让钢针获得磁性及能自由转动的方法,通过小组活动自制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在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展开学生活动,让学生对指南针的认识从低阶到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科学推理和论证能力以及质疑创新的理性思维能力,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务三: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学生利用自制的指南针找到教室的南方,并分析为什么都是针头指向南方?进而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指导学生课后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去解决疑问。
利用自制的指南针找方向,不仅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和动手能力,还对磁化概念进行了深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认为是地球是个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而大部分同学对这个抽象概念不了解,所以指导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解决此问题,不仅为第二课时的磁场与磁感线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借助互联网寻找自己的需求,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
4.交流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通过头脑风暴练习(图6)及例举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及时对课堂进行交流评价 。
图6
两个头脑风暴练习既可以评价核心知识的掌握度,还可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是否达成。通过例举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及展示,可以让学生建构从现象到本质到应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中,重点评价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
三、“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教学启示
“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教学将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和创造过程中, 逐步落实科学素养。“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教学非常符合当代教学的理念,适合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模型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给我的启示有以下三方面:
1、主题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将主题情境生活化,教师用日常生活中易见、有趣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觉得学习活动贴近了生活,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知识得到了较好的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是课堂有效的切入点,真正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学生主动体验,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使学生领略“科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与“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意义,更有效地建构深度学习的课堂。
2、情境问题活动化
课堂上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抓手和一条主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探究问题并逐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活动,既可以满足其操作兴趣,又可以使其不断体验并尝试“发现”与“成功”的乐趣,可以激发,维持并发展其对科学的兴趣。
情境问题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培养迁移能力,激发科学思维,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3、课堂活动评价化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学习评价的焦点。灵活运用课堂提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课堂检测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方法,发挥课堂学习评价的形成性功能。课堂学习评价是“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态度、合作技能等,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发于境。情境是学生生成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育提供重要的平台。情境问题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石,活动教学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方式,交流评价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提升,师生、生生互动是深度学习的灵魂,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深度学习是“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式”课堂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宪超.深度学习[M].科学出版社,2019
[3]戴申卫.基于问题解决得情境案例教学[J].地理教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