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透视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阐述了STS教育的概念,并对渗透STS教育思思想的化学课程作了评价,将化学课程与STS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现代理科课程改革的着眼处,渗透STS教育的化学课程也堪称为好的化学课程之一。
关键词:化学课程 STS教育 课程改革
一、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怎样的化学课程才能称之为好的化学课程呢?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对于化学课程的编制、实施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评价了化学课程。总体来讲,好的化学课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下面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着重阐述渗透STS 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在新一轮的理科课程改革中,学科知识与STS教育思想相结合成为改革中的一大特色。结合我国的实际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现状,化学课程的改革也必然要求突出STS教育思想。
二、 化学课程和化学课程新理念
2.1 化学课程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现代课程新理念主张“以人为本”,本文比较赞同的观点是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教学相关的有目的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进而化学课程的概念就是“指学生与化学教学相关的有目的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
化学科学的探究属性和社会属性,赋予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以特定的内涵。一方面化学课程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帮助学生较深刻的理解化学现象、化学理论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化学课程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懂的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支援,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作出更理解,更科学的决策。
2.2 化学课程新理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了课程的价值,赋予课程新的使命,对教师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载观念、技能、素养方面的要求,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领悟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的本质。化学课程理念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化学课程的价值,既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化学课程理念如下: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第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三、 渗透 STS教育
3.1 STS教育
所谓STS是英文中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它是从整体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STS思想及其教育观反映了当今科学教育思想的新发展。STS思想的精髓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整体论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观。STS思想教育观概括地说就是培养全体公民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即能够:① 理解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② 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③ 能全面和正确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④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应用科学知识;⑤ 对事物有科学的态度以及对科学有兴趣,特别是要促进新一代公民全面发展。STS思想及教育观反映着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进行STS教育,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使他们学会处理问题的综合思维方法。
STS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知识:⑴化学科学知识,主要有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⑵跨学科知识,如环境、资源、能源、健康、灾害、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等。
3.2 渗透STS教育的原因
STS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能够参与设计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需要有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的科技人员。传统的科学教育并不注重与社会的联系,甚至认为如果将科学与社会联系,学生会产生混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传统科学教育已经暴露了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STS的优点是以学生已有的连续性的经验为依据,以今日实际的话题为为焦点,由教师创造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概念与科学过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通过个人或是由小组研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STS提供了基本概念与科学过程的学习情境,并将其推向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世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3 渗透STS教育的方式
STS实在真是的情境下学习科学的概念,并将它应用在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充分联系生说实际,从生活中常见而细微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是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途径。
基于基础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化学课程的展开主要从生活和社会中常见而又重要的事物开始的。教学中可以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为起点,教师扮演协助的角色,引导学生寻找资源,收集资料,分析、综合与评鉴资料,进而处理与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以中学化学实验为例,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渗透STS教育思想的化学实验课题的提出。
实验案例为:北京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广泛的关注,环境污染的治理也就成了人们改善生活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让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和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倡导“学而知之、知而能用”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在高一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后,结合平时了解的空气质量日报,很多同学对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课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人似乎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中学化学课程里知识的学习还有很多都与社会生活中聚焦的问题息息相关,例如:臭氧空洞的问题;酸雨的问题;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问题;岩洞奇景的由来;海洋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土壤的酸碱与植物的生长等等。
可见,将STS教育与化学课程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更更形象具体,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科技的发展给环境和其他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能够理解并讨论化学是怎样与当今的可续而发展相联系以及领悟科学实证在支持科学思想方面的重要性。
四、总结
21世纪的竞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中学生,中学化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中实施STS教育,要从普及的角度,面对全体中学生大面积实施,使每一位中学生都有接受STS教育的机会,并切实得到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首先充分认识,足够重视,并进行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STS教育,要坚持长远性和持续性,最好列入中学理科的教育计划。实施STS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做到把所学的知识与足额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又不牵强附会;所渗透的高新技术知识深度广度如何把握等内容都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从STS教育与化学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的角度考虑,认为渗透STS的化学课程是好的化学课程,研究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还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后雄著.化学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1.
[2]贺湘善,吴俊明,等.化学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5-116.
[3]陈侠.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
[4]刘知新主编.化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郑长龙.化学课程与课程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
[7]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131
[8]王磊主编.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