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五中东晓学校 刘丽华
前言简介:中学美术创作课是美术课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双减”减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让学生创作作业能快速有效的在课堂内完成,其策略如下:一、课前网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创作思维;二、有效欣赏评述,启发学生创作思维;三、创作方法的引领,指导学生解决美术创作难的根本问题:(一)画什么?(二)怎样画?(三)怎么改?四、作业优化设计,保证落实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学校能做到绝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合格、优秀人数比例不断攀升,在参加全国省市区级各类比赛均有好成绩。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美术创作课程 创作方法 有效辅导
中学美术创作课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初中美术教学把技能型、审美型、创造型三者融合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环节,成为美术课中难度最大的课程。 研究中学美术创作课,探索“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方法的研究, 是当前“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中最具挖掘、拓宽、丰富美育内涵的课例,也是实现美术核心素养最好的载体。
初中美术创作课程教学,在当前“双减”政策下,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精神要求,如何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目标? 为此,我们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提出在一节课40-45分钟里,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后,学生美术创作作业在课堂内完成,提高美术核心素养。
过去,笔者教学方案尽管相当详尽,多数学生未能在课堂中的把“奇思妙想”生动的表现出来,主题不够鲜明,构思立意空洞,画不达意;构图能力弱,主体不突出;造型、色彩表现不到位;学生创作时间不够;有的甚至不做作业。究其原因:
1.学生美术基本功和创作思维弱。笔者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到本校的学生整体美术基础比较薄弱,欠缺创新思维。在创作时,很多学生心中没有什么构思想法,存在着“三不知”的疑问: 1)不知画什么内容? 2)不知怎样画好? 3)不知怎样修改好?
2、学生生活经验不够和审美能力不足,影响创作表现和水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普遍存在着生活经验不够和审美能力不足的现象。作业画面空洞、主题不突出。
3、学生作业时间不足。现行教材板块清晰、知识点丰富,教学容量大,教师一节课里,很想讲得全面一些,透彻一点,面面俱到,结果组织教学用时过多,剩下不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显然构思平庸、构图不完整,没时间完成的情况时常出现。
总体上,我校大部分学生在美术创作课40-45分钟里,基本不能的在课堂上马上完成创作(初稿)作业。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需要美术创作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不把作业拖到课后,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为此,笔者在美术创作课程教学中,以“美术、人文、科技”融合的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激趣导入、精讲多练”原则,优化整合课堂时间和内容,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创作时间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方法的研究。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课前网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创作思维。网络知识丰富多彩,能很好的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和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学生家中网络上收集课题图片资料发到美术班级群中分享,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树立信息意识。实践证明,坚持网络自学的班级学习状态和作业效果远优于没有的班级,在优良率方面尤为突出。
二、有效欣赏评述,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在美术创作课上开展有效欣赏作品,让学生置身于作者位置,分析创作要素和过程,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学生不但欣赏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还要以作者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品构思过程:明确主题、确定物象、安排物象位置(即构图),创意表达形象,表现手法、作品特色….引领学生创作思维。如:科幻作品《海底生物室》(图1),让学生细细读图,指出具体物象:师生、鲨鱼、水草等;品尝作品是如何构图安排物象:海底课室约占画面的2/3面积、鲨鱼等占1/3等;赏析创意形象的表情、动作:师生专心、鲨鱼凶猛、黄色的装饰鱼好奇等….尤其关注作品的特色是:师生们在聚精会神的上课,一条鲨鱼张大嘴巴冲向师生,作者设计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创作一幅作品,犹如一名导演,安排什么人物、表情动作如何?周边道具(背景)是什么?他们的位置大少如何安排?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聚散,都要一一进行构思设计。
三、 创作思路的引领,帮助学生解决美术创作难的根本问题:(一)画什么?(二)怎样画?(三)怎么改?
面对着创作题目,很多学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解决“下笔难”的关口,创作出符合主题、有创意作品。下面从创作的构思、构图、造型色彩和画面调整等问题指导学生“画什么”?“怎样画”?“如何画”?的根本难题。使美术创作教学成为技能型、审美型、创造型三者融合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环节,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和创作思维,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一)解决“画什么?”“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老师要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匆匆而画,画不达意的现象出现。创作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主题,理解内涵,找出主题物象(元素)。可以通过:A、场景法。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出主题的整个场景,寻找创作素材(物像) B、主题形象组合法。根据主题,找出相关的数个形象(元素),从中确定2、3个元素进行创意组合作为主体,组合的形式可以分离、接触、联合或重合。C、老师根据学生的绘画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足,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元素)的简笔画作参考。如《地球绿洲家园》一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与环保有关的简笔画创作素材.如(下图2)。
下面 以《开发海洋,畅谈未来》为例, 教师如何通过5次设问,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寻找素材,确定主体、背景形象?
一问 :海洋里的珊瑚照片和《海洋生物课》画画,两者有何不同?哪一幅作品符合科幻画的主题?
答:一幅是海洋生物照片,一幅是海洋幻想画。第二幅符合。
解决:科幻画的特征,是本次创作主题。而不是单纯的海洋画。
二问:《海洋生物课》表现了什么?为什么吸引人?
答:同学们正聚精会神的上生物课,一条条巨大的鲨鱼扑向师生,但他们毫无惧色……通过惊心动魄和镇定自如的对比画面,深深的吸引观众。人物、鱼的神态动作表现生动、微妙微翘。
三问:假如鲨鱼改为一般的鱼群,或者鲨鱼扑向的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座座建筑,还会震撼、惊心动魄吗?
答:不会。
解决:我们不但要明确画什么、还要明确什么表情动作更吸引人。
四问:假如给你一片海洋,你可以做什么呢?
答:有的“在海上建房子”,有的“在海底建楼”,有的“在海里玩”,有的“上生物课”,有的“用机器人收集矿物质”......
板书(归纳): 主体:1)建筑(海面、海里)2)活动(人、机器人)。
五问:我们确定主体后,背景可以画什么?
答: 鱼、水母、水草、水泡、建筑物、室内环境...
板书:背景:鱼、水母、水草、水泡、建筑物、室内
如此逐一点拨学生思路,学生头脑中“创意海洋”的画面情境越来越清晰,创作画面逐渐浮现眼前.....
(二)解决“怎样画?”柯罗曾经说“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我们美术创作,下笔前要根据前面确定的主题物象定位画大体,再画细节。即先构图安排大小位置、再设计形象、创意表达。老师可以通过范画演示,提供素材,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1. 构图。构图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介绍一种学生常用、易学的构图方法:用几何形确定主体物象位置范围要大,(参考:可以占画面的1/3到2/3范围),背景物象要小,衬托主体,丰富画面,构图饱满的作用,背景注意彼此间此有联系、互动,避免散,没联系等画面出现。如下图
2. 形象设计、创意表达。画面主体形象要有内涵、有动感、有创意。强调主体形象正在“做什么”?体现出其思想情感或功能性,使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寓意;创意表达可以通过联想,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寓意深刻的手法,创意的表现主题内容。根据主体形象,创作要注意的问题有:A)主体是机器的,要强调机器正在做什么,体现其的功能性,一目了然。如科幻画中的《海底科研机器》,机器人正在勘察地形,做登记,体现其功能是勘察记录功能;B)主体是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学生要发挥想象的空间,思考“什么动作行为”,能更好的表现其主题的情感、思想内涵,如《地球绿洲家园》中,以拟人的手法,通过一只手正在拉树桩,让其长出绿芽,表达我们要给大地注入生机(学生作业)(下图);C)利用图形联想手法,创意设计形象。通过联想,改变物体性质、大小,或图形组合成新形象的,表达主题思想。如,手,可以通过联想,变形为鸟,仅为有趣,但这鸟正在做什么呢?鸟正在烟筒中通过,写着“NO”,寓意着“保护环境、拒绝污染”;D)创意表达主题寓意,可以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组合成新的画面,如下图中的五羊雕塑在水中嬉戏,或者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创意,如下图 《扶持》。
(二)“怎么改?”即画面调整阶段。命题创作,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很少学生不用修改就能画得好的,我们不能一任学生画到下课。老师在巡视辅导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热情,不做太具体的规定,让孩子们自己发挥。当发现较好的作品时,作为范画展示,分析好在哪里?当发现学生画面出现问题时,多说启发式语言,提出修改意见:如构图太小,启发其自行修改;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背景太散,画面没联系等,老师在投影仪上示范改正......老师时而讲评、时而示范,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修改作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把画拿远一些看、整体的看,学生自己是看出问题,自行调整。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作品过程中,其审美判断能力、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 作业优化设计,落实美术创作教学目标。
作业优化设计,是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老师在充分体现学生学情以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实施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在课堂内落实美术创作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自信和教学效率。保证每个学生有能力课堂内完成作业。其具体策略如下:
1.作业选题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作业的兴趣。
2.作业主题的多样化,如:《地球、绿洲、家园》环保主题,可保护地球、保护水土资源、垃圾分类、绿化环境.....自由选择,学生更有兴趣。
3.作业难易水准设计要错层次化。可划分三个层次,允许极个别同学临摹相关主题的作品,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如:《地球绿洲家园》课堂作业,低层次,在临摹环保作品时,改动画面,有个性;中层次,可以根据提供的素材,创意组合,表现主题;高层次,创作寓意深刻,画面独特的环保作品。
4.作业的表现形式和规格要灵活化。作业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工艺、泥塑等,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当估算学生课堂上20分钟在A4纸上不够时间完成创作作业时,可建议学生减少画面规格,如在A纸上画框,在框内作画,减少画画(上色)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作业。
研究前后对比:
经过多年的教学反思、研究探索,课题《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学生美术创作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参加“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小课题结题。学生参加各类美术(绘画、工艺、雕塑)比赛,多次在海珠区中学组30多所学校中奖牌榜居前列。我校师生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类比赛3百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省级比赛一、二、三等奖、创意奖、评审团奖。学生的美术创作成绩也明显提升,数据如下:
1、评分细则:
2.研究前后对比
结论:
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辅导学生美术创作,是美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是提升美术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双减”政策下,要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我们要使美术创作课堂变得更充实、,有效辅导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创作,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不断探索,学生能在课堂内完成优良作品,我们的美术创作课就一定会因更多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学生作业的诞生而更加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提质初中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源自《百度网》2022
3.《减负增效构建高效美术课堂》南京教研主办的研究会2022.10《百度网》
4.《中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李宝山 源自:《百度文库
5.《对中学美术创作课的探讨>》张丽《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6.《美术创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河北师大美术高考培训中心
7.《美术作业如何有效设计》章若晗 源自:《百度文库》2021
8.《合理设计中学美术作业的有效措施》源自:《百度文库》2022.1
9.《中学美术创作辅导谈》徐季同(南昌职业技术是满学院)2014
10.《中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李菊出版源《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