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出现的骂人、打架等行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由于在幼儿园里幼儿常出现攻击行为,所以清楚攻击性行为发生原因、积极采用有效的办法进行矫正非常重要。本文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出现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矫正策略
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执,幼儿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就会通过打架等方式处理问题,幼儿的打架等行为对老师和家长来讲都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群众要知道幼儿的哪种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幼儿怎么会有攻击性行为,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来矫正幼儿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很小,他们每天都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些幼儿都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幼儿玩玩具和进行游戏活动材料分配不均时,幼儿就只顾自己能不能玩,在这个时候幼儿就会出现争抢,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中身体攻击多于语言攻击,幼儿没办法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通过行动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当幼儿想要获取一个东西时,常常直接动手去拿,所以当幼儿都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幼儿常常是直接争抢,争抢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骂对方,甚至动手打对方、攻击对方。男生和女生相比,在幼儿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骂人、打人等攻击行为,因为多数男孩子性格大大咧咧、胆子比较大,不害怕受伤,而女孩子性格文静、比较弱小,与人起争执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是哭闹。
二、幼儿时有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以自我为中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2-7岁幼儿属于前运算阶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1] 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不管是哭闹还是争抢,幼儿都会想办法拿到,所以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们争抢玩具,在争抢的过程中幼儿会有骂对方、打对方等行为。
(二)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比任何人对幼儿的影响都要大,现在多数家庭对幼儿宠溺、放任、有的是专制、还有的是严厉和宠爱相结合。有的家庭不管幼儿提出的是什么要求,都会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对幼儿非常宠溺,以至于有的幼儿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有的家长发现幼儿骂人、打人等行为后,总是以小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为理由,对幼儿的攻击行为不在意,没有让幼儿认识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宠溺、放任还是专制的教养方式都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不好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幼儿打架等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幼儿,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行为习惯。[2]
(三)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幼儿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幼儿词汇缺乏,表达能力弱,想要被关注却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达,只有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中,老师关注较多的是爱哭闹、不听从指挥、调皮的孩子,幼儿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认为争抢东西、打人等行为能够获得别人的关注,所以当幼儿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时,幼儿可能会通过骂人、打架等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四)电影、电视剧里的暴力场景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大众传媒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幼儿能够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观看到许多电视剧等。但是现在的电视剧良莠不齐,有的电影、电视剧充满了血腥暴力的场景,幼儿无法区分虚假与现实,幼儿可能单纯地觉得这个场景好玩,不知道该场景的危险性,从而因为好玩而模仿该场景中的攻击性行为。
(五)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同伴交往的场所,如果一个班幼儿过多,会导致幼儿在教室的活动空间减少,幼儿不能较大范围的活动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幼儿为了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园玩具或者娱乐设施提供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从而会出现争抢等攻击性行为;班上有的幼儿存在有不良习惯,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类幼儿可能会成为班上其他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在幼儿园班级里幼儿更容易出现打架等攻击行为。
三、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一)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善于模仿,既然幼儿能够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幼儿也能从家长、老师的身上学习正确的交往行为。家长和老师是经常陪伴幼儿的人,对幼儿来讲家长和老师是榜样、是学习的对象,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做好榜样作用,反思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说脏话、打人等行为,防止幼儿模仿学习这些不好的行为。家长要加强与幼儿的心灵沟通,陪同幼儿阅读积极健康的绘本故事,观看教育价值的动画片等,对于其中出现的暴力画面要进行说明,让幼儿清楚骂人、打人等攻击行为是不对的。
(二)转移情绪,提供宣泄机会
当幼儿不开心的时候与别的幼儿相处,更容易发生争执,出现骂人、打人等现象。幼儿不知道骂人、打人等攻击性行为会给带来怎样的危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欣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体会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引导幼儿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鼓励幼儿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要大胆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等。也可以唱歌、跳舞、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等,用其他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情绪。
(三)学会利用大众媒体带来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的普及有利有弊,大众传媒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更多的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学习更多的知识等,大众传媒也让幼儿接触更多的电影、电视剧等。有的电视剧、电影中充满了血腥暴力的画面,幼儿可能会从这些电影、电视剧里面学习模仿其中的骂人、打架等行为,为此要多搜集一些积极正面的电视剧、电影给幼儿观看,让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在面对电视剧血腥暴力场景时,家长不应该直接跳过或者选择性忽视,而是要告诉幼儿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要让幼儿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普及,我们更应该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让大众传媒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四)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与人相处
《纲要》中指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要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3] 家长和老师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分享,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当幼儿尝试关心别的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夸奖幼儿主动关心他人等行为,同时要纠正幼儿骂人、打架等行为,让幼儿知道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不对的。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在玩具和活动材料不足时,幼儿能够互相分享,不会因为争抢东西而发生攻击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家园合作共育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4] 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能只靠家长或者只靠老师的努力,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家园合作共育更有利于帮助幼儿纠正骂人、打人等不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要关注本班幼儿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要知道什么是幼儿需要的,我们应该教会幼儿的又是什么。老师要在一日生活中教育幼儿,从细节出发一点一滴让幼儿亲身感受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是快乐的,与小朋友打架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习惯。老师要将幼儿在园的情况如实告知家长,表扬优点、出现问题及时反映,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
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不能是放任、宠溺、专制等,而是要严慈结合,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让幼儿不能过于任性,能够听老师和长辈的话,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发生原因的探究,找到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以自我为中心、渴望被关注、家长不适宜的教养方式、电视剧里血腥暴力画面的影响等,制定发挥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园合作共育等方法帮助幼儿准确认识攻击性行为、从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晔.幼儿户外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及干预的现状探究[J].江苏:读与写,2018(8):1.
[2]赵君星.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J].四川: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4):85-89.
[3]陈世联.幼儿社会教育[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