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吴红娟
【内容摘要】
劳动教育是全面开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以“记录”为载体,用日记、习作、打卡的形式展现劳动过程,从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开始,提升劳动技能,开启劳动探究之路,最终达到全面育人。
【关键词】劳动意识 劳动技能 劳动探索
【正文】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全面开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渥生活。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着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强调和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从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提出:加强劳动教育除必须开发专设性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为此,笔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以“日记”为内容,唤醒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小学,劳动教育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而孩子一进入小学学习,就会全面地开展学习生活。作为语文老师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就会布置一定的写话练习,往往以日记的形式出现。可孩子觉得无话可写,常常为这苦恼,此时,劳动教育就会孩子们提供了“源头活水”。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体验劳动的滋味
孩子每天沉浸在紧张的学习中,认为每天的生活都是重复的,无亮点可寻。作为教师不妨让劳动教育充实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并让孩子以日记的形式把劳动过程写下来。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择菜、洗菜的家务劳动,还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较小衣物的洗涤、晾晒、折叠工作,或学着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等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大,可以让孩子参与父母的买菜、烧菜、养花等活动,使孩子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理解到父母的辛劳。
当孩子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更是一种自我满足的体现。如一位学生在打扫完自己的房间后写道:“没想到整理房间这么累,但看着房间变得整洁了,我觉得刚才的付出是值得的。不知道妈妈每天为我整理房间流了多少汗水,以后我要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力为妈妈减轻负担。”看着日记,谁能说孩子的劳动意识没被唤醒呢。
2、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增强劳动的自信
在与孩子父母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一般在家里都不愿意劳动。孩子会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但如果你要求他收拾收拾,他情愿捧着手机在一边玩。可自从布置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后,孩子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提高了不少。
特别是在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大地,孩子们积极响应“停学不停课”的号召,除了在线上学习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此时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此,我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此时的孩子不被紧张的学习羁绊,积极动手做家务,积极动手做美食。家长们不再为孩子买路边摊的食物而担心,也不再为孩子的学习而鸡飞狗跳,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和谐了。如一位家长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晒到“厨房多了一位小帮手”,其语言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肯定也自信满满,参与劳动的热情也提高了。
二、以“写作”为对象,提升劳动技能
2020年教育部最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培养中高年级孩子初步体验种植、养殖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1、观察为视角,擦出劳动的“火花”
纵观我们的语文学科教材也无一不渗透着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习作,更贴近生活,老师就要求学生去种一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作为写作对象。在持续的种植过程中,同学们会经常交流种植心得:有的说,我的绿豆已长得手指那么高了;有的说,我的绿豆不到两天就萎了……这成为了孩子们下课以后最多的话题,大家的交流也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来种植也有这么多的学问。
是的,任何一项劳动技能的学会需要付出艰辛,更需要经验的支撑。在观察日记的写作中,不少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活有大学问,连看似简单的种绿豆也隐藏着很多经验。可见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孩子懂得食物来之不易,更懂得了劳动需要智慧。
2、饲养为过程,点燃劳动的热情
还是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习作为例,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介绍“我的动物朋友”。既然是朋友,必须要求是熟悉的。要把动物朋友介绍出来,就是自己与之相处久的过程,可以说是自己饲养的过程。在劳动教育中也强调让孩子体验养殖的简单过程。因此在习作之前,老师让孩子们去饲养一种小动物,并随时记录自己的饲养心得,最后孩子把饲养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篇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劳动过程。
如一位同学写道:“我家的小狗很挑食,如果给它一块生肉只是闻一闻,伸出舌头舔一舔,然后就扭头走开了。要是你往它面前扔一块我们吃剩的骨头,它会马上张开大嘴,一口咬住,然后悄悄地蹲到一个角落,慢慢地享受美餐。”如果没有自己的饲养经历,怎么会介绍得如此生动呢。
在孩子们的饲养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与动物朋友真挚的感情,从而点燃了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正如一位学生写到 “荷兰鼠是我的最爱,每天上学前我总会放几片菜叶在它的笼子前,放学后回到家我也不忘先去看看这位老朋友,然后再开始完成作业。”
三、以“打卡”为媒介,开启劳动探究
2020年教育部最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实际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1、横向作对比,拓宽劳动的广度
用问题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就是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问题的策略,在独特与新颖中张扬个性,往往会使过程很精彩。
如前面所说的种植植物,许多同学都种了绿豆。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也为了大家便于分享自己的种植成果,我们在班级钉钉群以“打卡”的形式将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用照片上传。有一天,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一个孩子看到了别的同学的种植照片,他就问我:“老师,我跟XXX是同一天种下绿豆的,为什么两张绿豆生长的照片会差别这么大呢?”(如图)接下来,我们在课堂上就让这两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种植过程。一个说:“我每天回家就给绿豆浇一次水,我还把绿豆放在窗边,让它照到一定的阳光。”另一个说:“妈妈告诉我,要把绿豆放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还让我隔一天浇一次水。”
一次简短的对话,让孩子们明白了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植物的生长结果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平台中交流和分享,收获了劳动的知识,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知识面,让劳动的价值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2、纵向对比,提升探索深度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是以学生的种植绿豆为例,因为纸杯无法满足豆芽的生长,于是学生采用了水培和土培的方法来种植。通过种植实践后,他发现水培豆芽生长速度比土培快,但是茎实在是太细了,茎一直绕在杯子上,总在寻找一个依靠点,软趴趴地靠在杯沿上。相反,虽然土培的豆芽长得慢,但明显比水培的茎要粗不少,长得也很有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
又如一位学生种植了牵牛花后,他发现同一株牵牛花在不同时间开花的颜色是不同的,通过查资料后了解到这是由于牵牛花的花青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敏感所导致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认识到劳动不仅是动手的过程,更是思维参与的过程。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学生是活动主体,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既会感受到失败的懊恼,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也罢,失败也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活动过程,经历了观察、思维、探索。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了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更是在劳动中获得了成长。
综上所述,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深化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最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R],2020.7
[2]谢静:绽放创造的魅力 放飞想象的翅膀[J] 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