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肖1 莫锦满2
桥头镇第一小学 桥头镇第一小学
摘要:武术源于生产劳动,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渐融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传统医学、哲学为一体,用她特有的文化性格、教育内涵、健身价值、活动方式等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政策的推动下,武术进校园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武术进校园的实质是拳种进校园,拳种是国家根据“十六字”方针来认定的,桥头莫家拳便是这一百二十九分之一。在桥头,多年来政府极力鼓励莫家拳进校园、每年也会举办“莫家拳武会”,“一花一拳”成为桥头的标识。但在莫家拳在“挤”进校园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如师资、场地器材等等。文化自信背景下,莫家拳进校园“进”的不仅仅是拳,进的是东莞桥头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何使莫家拳真真正正的在校园生根发芽,走进学生内心最深处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桥头莫家拳的生态环境,分析梳理莫家拳进校园所面临的困境,思考探究莫家拳进校园的教学内容。认为:莫家拳在进校园过程中应继承传统,加强学生基本功基础套路的练习;还应发展创新,创编出适合学生练习的拳操。提出建议:莫家拳在进校园中应培养掌握莫家拳核心性格特征的教师;精准莫家拳拳种特征教学方法;开发莫家拳校本教材与现有教材相互补充。旨在优化莫家拳进校园的具体路径,为不同地区拳种进校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莫家拳;武术进校园
1.研究目的
优化莫家拳进校园的具体路径,为莫家拳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不同地区拳种进校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研究对象
本文以莫家拳进校园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分别以“武术进校园”“武术教学”“莫家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将其下载分类。
通过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以“莫家拳”“校园”为关键词,进行相关书籍的查找。
3.2系统辩证思维方法
武术进校园在教学过程中是老师傅怎么教,我就怎么教?这样无非只是更换一个练习的场所。再经典的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怎样变才能适合时代的进步。面对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研究新对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3.3专家访谈法
在选题前,本人与的多名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明确选题方向与研究内容。这些专家学者主要是多年从事非遗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拳会拳馆的馆长。此外,本人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深入到第一课堂和工作前沿,尽可能多地取得第一手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材料。
表1 咨询专家名录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传承项目 场馆名称
1 陈** 广州体育学院 / /
2 黄** 广东省体育局武管中心 / /
3 董** 广东省体育局武管中心 / /
4 李 * 中山大学 / /
5 陈** 广东省社科院 / /
6 邹 * / 太虚拳 /
7 莫** / 莫家拳 /
8 莫** / 莫家拳 /
9 莫** / / 桥头莫家拳武术馆
10 房** / / 北胜蔡李佛
3.4逻辑推理法
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专家访谈的信息进行综合汇总,通过对信息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探寻分析莫家拳进校园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为莫家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4.结果与分析
4.1莫家拳活态文化探析
国家认定了129个拳种,这129个拳种广布在全国各地。虽然同属武术,但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每一拳种都有各自的技法原理、性格特点,也就导致了“南拳北腿”这一说法[[[] 李朝旭.广东本土武术拳种缘起新说[J].文化遗产,2020,No.67(04):40-48.]]。莫家拳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有南派武术的共性特征,也有莫家拳所特有技法特点。
4.1.1新时代的体育观
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当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人们聚集受到限制、运动场馆被封闭,西方体育项目的开展如篮球、排球等这些人们通常选择的运动方式不得不暂停。从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多次“圈粉”;到影视《雄狮少年》引起受众热烈的凡响;再到最近冬奥会的宣传片等等,这些刻在DNA里的认同,引发我们一次又一次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在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大量的与强身健体相关的锻炼方法,如健身气功、毽球、太极拳等等,他们与外来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更多的强调的是内与外的兼修与调适和真实切身的自家体会,而非赛场上量化的标准。相比西方体育运动,我国古代的健养之道把悦智、悦神、健体相结合,恰恰堵住了“一介武夫”“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可能。
4.1.2莫家拳本土文化特色
莫家拳在东莞生根发芽自然离不开桥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在自然环境层面,桥头镇地处广东省中南部,雨水充足且气候宜人。在社会环境层面,1990年桥头镇建成了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规模之宏大,设备之齐全,为全国乡镇之最[[[] https://baike.so.com/doc/6097696-31344598.html#6097696-31344598-9]]。且有莲湖公园、福音堂、天主教堂等风景名胜。对于莫家拳,桥头镇启动了抢救和保护工作,并于2004年起为莫家拳的传承不遗余力,先后建立了全镇7个莫家拳训练基地和莫家拳武术馆[[[] 刘克平等.桥头莫家拳[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在文化环境层面,面对外来文化其兼容包收,而蓝色的海洋文化扩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也正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促使莫家拳形成了“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的基本原理[[[] 林仲伟.莫拳[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1.3莫家拳的历史渊源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县火岗村的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等人。经过他们的互相切磋,变化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 董德强.广东拳械录[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8.]]。
时至今日,莫家拳在世代传人传承发展下早已传播至世界多地
4.1.4莫家拳的技术体系
作为拳种,莫家拳起源发展脉络清晰、风格特点独具特色、技法原理清晰明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莫家拳更是融入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据《广东拳械录》记载,莫家拳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拆4套,桩法5套[[[] 董德强.广东拳械录[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8.]],且基本功训练方法多样,如人字桩、单支竹石锁等等,在训练时遵循人体运动规律,要求循序渐进。
4.2莫家拳进校园教学内容构建
莫家拳拳械功法套路内容众多,诸多内容全部进校园只是纸上谈兵,那么精选出莫家拳的核心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4.2.1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4.2.1.1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与莫家拳教学内容的冲突
对比分析小学一——六年级《体育与健康》中武术内容可知,教材内容均以长拳为基础,武术操的选取也均为《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且内容少、不够深入,并且在开课过程中受于条件所限其实质上基本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小学生没有听过“长拳”,再加上套路名称(如少年拳)又没有迎合现阶段学生的口味,总觉得没有莫家拳霸气,学生学练起来就更没兴趣可谈。
4.2.2.2竞技武术竞赛推广模式不利于莫家拳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竞技武术单纯以“高难美新”为标准,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武术,学生们只能在影视等其他途径看到或听到,面对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感觉乏味和枯燥,认为这不是自己头脑中的“武术”。而学校为了参加比赛或是拿到名次也只能按照竞技内容的要求来进行练习。面对这些套路中的高难度动作也只有极少部分接受过专业竞技武术训练的学生能够参与和获得名次。而这些高难动作让大部分学生拒之门外。此外,比赛项目的设置并未涉及到莫家拳。
通过对比《2021年东莞市中小学生武术套路比赛竞赛规程》发现:在项目设置上小学甲组以自选套路为主,丙组、乙组以初级套路为主。以《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为制裁标准。面对竞技体育的标准,武术进校园似乎成了少数人的事。
4.2.2莫家拳进校园教学内容构建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在后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其他领域也得到的应用和创新。其理论内容包含了:信息论、运筹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相关学科知识,是现代综合评价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依据,系统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通过要素之间的有机串联最终形成不同于各组成要素的新功能[[[]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2.3莫家拳进校园——继承传统
4.2.3.1基本功、基本动作
拳谚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基本功、基本动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莫家拳拳械套路众多,但每一个完整的套路都离不开单个动作和动作组合。因此,结合不同水平、练习目的,组合各种基本动作。如:针对桥手练习可以连续性练习:①放桥—三冲捶;②放桥—拉手—四平马冲捶;③放桥—劈桥—吊马穿桥—上马冲捶,等等。针对腿法练习可以连续性练习:①放桥—弹踢—打侧身腿—冲捶;②放桥—打后脚—吊马冲捶—穿心脚;③放桥—连环弹蹬,等等。水平一的学生主要练习莫家拳基本功,水平二、三,除了练习基本功外,逐步练习莫家拳组合套路和基础套路。
4.2.3.2传统拳术套路
莫家拳中的白虎拳捶法较多,腿法较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容易保持其身体的稳定性,并且动作数量较少,路线简单,易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掌握。而人字张拳腿法较多,拳势猛烈,并且传统练法是开口拳,即打一动念一句[[[] 董德强.广东拳械录[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8.]],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更适合。此外,还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增加或降低套路难度。在学练时,不应仅仅是完成动作,更应追根溯源,理解其动作攻防和技法特点。
4.2.3.3传统器械套路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棍为百兵之祖,棍作为兵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运用起来实用朴实,且易于掌握。莫家拳中的落地棍、串花棍线路开阔、棍打四面,动作数量较少路线简单,易于学生掌握。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现有水平对现有套路进行改编,使其更适合学生演练。
4.2.4莫家拳进校园——发展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再经典的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莫家拳进校园不仅仅是传承,还应有创新。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创新,操的对称性、韵律性等特点更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莫家拳操”是较好的创新形式。
首先,在创编时应坚持操的规律拳的内容。此外,还应遵循文武结合的原则,即操的创编应充分体现出莫家拳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莫家拳在动作技法的命名常采用象形取意、喻形于法、修辞等方法,如“横马鹤翼”“瑶子翻身”等,这些都提升了莫家拳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武者的艺术情趣、知识素养。因此拳操中每一节的命名应将每一节的主要动作与功能结合起来命名,以使习练者达到未见其形而先会其意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练兴趣[[[] 周迎肖.体育视角下校园武术操的创编研究[C].2021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另,莫家拳操在创编过程中注意运用传统动作,体现拳操的民族性;同时也要注意考虑到当今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中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以满足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5.结论与建议
5.1培养掌握莫家拳核心性格特征的教师
在桥头的六所公办学校中,96%的教师并非武术专业毕业。现实中,对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引进只能作为储备方案,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是真正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莫家拳作为南派拳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莫家拳套路动作的掌握,首先应是对南拳基本技法的培训,接着是对莫家拳拳种核心特征、文化特性的培训,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掌握莫家拳的精髓。
5.2精准莫家拳拳种特征教学方法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莫家拳发于防身、载于武艺,其特点是出手迅速、其势似虎、拳行如虎势;腿法多变、脚踢似龙威。此外,一些步型、手法、腿法等的称谓是有别于其他的拳种,如莫家拳的“吊马”在长拳里称为“虚步”,莫家拳的“放桥”在南拳里称为“挂拳”,莫家拳的“虎尾腿”在长拳里称为“后蹬腿”等等。在教学中深究莫家拳特征,突出莫家拳的技理技法,即使是拳操教学也要扎根莫家拳地域文化特性区别于一般的广播体操。
5.3开发莫家拳校本教材与现有教材相互补充
由于莫家拳内容尚未在现有教材中体现,因此,开发莫家拳校本教材与现有教材搭配成为现实只需。在教材内容选择时应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注重莫家拳典故文化、经典拳械套路,另一方面注重内容创新,如莫家拳拳操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