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艾鑫
(天津市东丽区英华学校 天津 300300)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本身有创新精神、超前思维、做博学型教师,要求学校构筑开放教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开发人的知识潜力是重视形成人的健全的分性的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教与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素养;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发展,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俗话说:科学和教育是靠兴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其中战略性、整体性、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江泽民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1.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师能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不偏心,不以成绩作为区分每个学生的标准。各科的课堂教学都应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面向全体就是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1.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播,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真正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的体现。
1.4素质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1.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实践之中,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要努力摒弃一切陈旧的、阻碍启发式教育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现代创新性的思想观念。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实践则是人们以意识为前提,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客观的行为,但是确是在主观驱动下的。实践的具体表现就是主动动手去解决任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2.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1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新课改的要求。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新课改背景下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复兴,教育先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开花结果不懈努力。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2.2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就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我们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3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一切的教育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系统地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每个家庭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的生活追求,和谐简约的生活不仅能都帮助促进家庭健康生活,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引导科学时尚的生活态度,营造一种“和谐”“环保”“积极”“科学”的生活理念。
2.4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要把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心理素质、艺术素质,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更快适应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3.1推进素质教育,达到教与学的全面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对我们的新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者,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教与学素质的全面提高。记得有一句话说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学习的人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教育教学实践者,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教与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3.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但绝不是把课堂简单的扔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掌握了“怎么学”和“学的方法”。教师应努力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和培养,而应学会尊重学生个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代替“被动学习”、“满堂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动力,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引导和教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要用好鲜活生动的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就能让他们形成深刻认知,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3加速高校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之一,实现“ 科教兴国” 战略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发展与提高教育,就必须发展与提高教师素质,要办一流的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创新型的学校;只有创薪型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只有大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国家的兴旺发达才能实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切实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拥有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成绩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才能够真正的改善当前的教学水平,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4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达到深层次融合
学生应该注重学习中各项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受生活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教学理论则有阻碍作用。因此,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漫长的,其涉及面广,层次多,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的多方面配合。只有大胆创新,鼓励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制度,采用合理的措施,加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联,达到实用性的教学目的,努力实现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融合。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2]刘道玉.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5]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