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金林区第二中学 冯志强
摘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通过备好课,写好教案,对将要展开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精彩的课堂生成的基础。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有些生成是可以预设到的,有些却往往是出乎意料、不可预设的。当预设与课堂生成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意外的生成性资源才会让教学的精彩之花绽放在绝处逢生处?才不会让课堂“预设”变“虚设”呢?
关键词
预设、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想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精心的预设必不可少。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即使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认为,这些意外的生成性因素,如果能恰当应对,会变成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反之,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教学事故。
记得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课,这位老师备课充分,教学环节紧扣,教学流程清晰,课堂极富亲和力。她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也许正是这位老师这节课堪称完美的展现才更凸显出本次课中一次失误的遗憾。在教学二、三、四自然段的时候,这位老师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几个动物角色,辅助以声情并茂的图片,学生情绪高涨,与文本融为一体,本是非常精彩的预设开端,可是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的动词时,老师问学生:“这三个动词能互相替换吗?”谁想,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立即回答出:“能!”这位老师愣了一下后,说:“请你再仔细想想。”然后她又找了一位同学回答,可这位同学也大声的回答出:“能!”本来这位老师是预设这个环节学生会回答出“不能”,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可是没想到学生并没有生成老师预设的结果,反而大相径庭,老师又愣了愣,无奈生硬的讲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以希望学生理解,可是通过观察,我觉得学生听的云里雾里,并不清楚,更别提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了,课堂预设没有起到这位老师期待的作用,这不就使课堂“预设”变为“虚设”了吗?
我忍不住想,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当陷入课堂绝境时,只有这位老师会出现这样的不知所措,尴尬而过的情景吗?只是这位老师的个人现象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她经过几分钟的适应与思考生硬的说出了没有预设的生成,会不会有些老师还会因为这些意外而心情大变,课堂的气氛也许会因为这些意外的生成而陷入消极的境地呢?我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看来,如何应对课堂的各种意外性生成因素,使其变成可供利用的生成性资源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不让课堂“预设”变“虚设”。
一、做好充分预设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要拓宽知识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虽然不是都能预先料到的,但一个做了充分课前准备的教师,就能够在一些意外性生成因素出现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和学生一起创造出艺术性的精彩。充分预设,便能点石成金。
二、沉着冷静应对? ??
预设与生成绽放着教师智慧的光彩,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师对教材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可以说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只有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细心策划,才会令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因此,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以教师智慧的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将会令“预设”与“生成”同步生辉。当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因素时,如果正好是预设中的,那自然可以一路顺风、水到渠成,可当出现预设外的教学因素时,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慌张,不急躁,相信自己已经对学生和文本做了充分的预设,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文本的多方对话与合作中适时巧妙利用从而达到预设目的。
三、学会用心倾听
?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才能捕捉到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勇于表现和表达自己,促使他们的个性发展。我觉得用心倾听是让学生体会教师对他们真心欣赏的最重要的方式。用心倾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给自己一个平静心态和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理解与赞同,并适时做出相应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还能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会倾听,会尊重,会多位思考。
四、善于恰当引导????
引导学生是通过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挥其自己的“向导”作用,在师生、生生等多方的对话与碰撞中圆满解决问题。徐洪进老师认为引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往下走,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称为“顺水推舟”。二是“投石激浪”,即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采用反诘的方式,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无论是哪种引导方式,只要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境,因势利导,一定会出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怦然心动”、“妙不可言”的艺术教学效果。
五、结合适当延伸?
意外的课堂生成因素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疑问有的可以在课堂过程中的多方对话中适时解决,而有时有些疑问却无法当场解决。我们首先应当承认自己无法解决,并进行巧妙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多加思考验证。
贺诚老师说:“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弹性预设,又要巧妙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不让“预设”成“虚设”。
参考资料
《有心栽花巧预设,无意插柳妙生成》冯再峰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徐洪进
《浅析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王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