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考“扬州乱弹”
考“扬州乱弹”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孙利平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扬州 扬州乱弹 剧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花鼓,一种载歌载舞、轻松欢乐的表演艺术。清道光、咸丰间扬州有《鼓儿词》云:“描金花鼓两头团,人到求人事事难。手提花鼓上长街,弯腰拾得凤头钗。双凤翩跹钗落股,要随阿姨打花鼓。唱花鼓,避刀兵,老 夜哭妖吟……”言扬州花鼓情况。扬州花鼓中早有人物角色出现。《扬州画舫录》:“国初官妓,谓之乐户。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嫠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至康熙间,裁乐户,遂无官妓,以灯节花鼓中色目替之。扬州花鼓,扮昭君、渔婆之类,皆男子为之。”按昭君、渔婆,已近剧中角色。其装束打扮,据平步青《霞外 屑》卷十:“以貂皮暧额,即昭君套抹额,又即包额,又即齐眉、伶人则曰额子。”又据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衣红短袄,束绿带,以蓝布缠头,出角,若戏中之扮渔婆者。”则昭君,渔婆为剧中角色皆有可考。扬州花鼓之发展为戏曲,当在乾隆间。钱学纶《语新》云:“花鼓戏不知起于何时,其初乞丐为之。今沿城乡搭棚唱演,……或曰兴将二十余年。”《语新》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则花鼓戏当在乾隆三十年兴起。扬州人好花鼓戏,故间有外地花鼓戏艺人来扬州者,如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陈桐香,字壁月,行三,浙之姚江人。……工演剧,非昆非弋,俗谓花鼓戏者是。……将之邗江,(梁溪某)公子填词赠别云:‘阿娘知道嫁东风,挈儿也作飘零絮’。”扬州花鼓戏的基本行当为二小(小丑,小旦)或三小(小丑、小旦、小生),与扬州乱弹的脚色体制完全吻合,可见两者亦同一渊源。

  评话,一种用扬州方言说表长篇故事的曲艺。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继承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中心是在扬州,其后全国有不少地方均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仍是主要的中心。”扬州评话名家甚多,据《扬州画舫录》:“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跎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干、张破头、谢寿子、陈达三、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评话与戏曲也很有关系。许多评话艺人兼工戏曲,如范松年,《扬州画舫录》云:“大面范松年为周德敷之徒,尽得其叫跳之技,工《水浒记》评话,声音容貌,模写殆尽。”再如王景山,函璞集英书屋《邗江竹枝词》云:《三国》名公王景山,炼成戏派学曹奸。”此言其中评话。《扬州画舫录》云:“老旦王景山,眇一目,上场用假眼睛如真眼,后归江班。”此言其工昆曲。又如谢寿子,《扬州画舫录》卷五言其擅扮花鼓妇,卷十一言其工于评话。还有张破头,既是扬州乱弹小丑,亦是扬州评话名家。评话与乱弹均用扬州方言,两者之间是交流是必然的。

  弦词, 一种用扬州方言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陈汝衡《说书史话》:“因为扬州是江苏省著名的城市,历史上向称繁华,说书一业很是发达,这种弦词正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乃是多少年来艺人们积累起来的丰富遗产。”弦词也与戏曲有关系,如王炳文,既擅戏曲,又工弦词。林苏门《续扬州竹枝词》;“王炳文真无敌手,单刀送子走刘唐。”此言擅戏曲。《扬州画舫录》:“(王)炳文,小名天麻子,兼工弦词。“此言其工弦词。弦词的表演,也像戏曲一样搭台。林苏门《邗江三百吟》:”扬俗无论大小人家,凡遇喜庆事及设席宴客,必择著名评话、弦词者,叫来伺候……,此则租赁几间闲屋,邀请二三名工,内坐方桌架高之上,如戏台然,说、唱不拘。”评话只说不唱,弦词又说又唱,形式更接近戏曲。近代有扬剧艺人将弦词《珍珠塔》、《刁刘氏》等改编为戏曲的,则扬州乱弹与扬州弦词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也完全可能。

  秧歌,民歌的一种。阮元《赤湖杂诗》:“渌洋记听插秧歌,到耳新声‘格垛多’。今日湖中歌乍起,‘海棠花’比更如何?”阮充《渌湖竹枝词》:“四鼓喧阗更打锣,插秧时候等笑声和。夕阳西下闻歌起,聒耳新词‘格垛多’。”《格垛多》、《海棠花》均扬州秧歌,其曲颇有为戏曲、曲艺所采者。

  杂耍,有各种名目,类似古时的百戏。《扬州画舫录》:“杂耍之技,来自四方,集于堤上:”其所举名目甚多,有竿戏、饮剑、壁上取火、走索、弄刀、舞盘、风车、簸米、撮戏法、飞水、摘豆、大变金钱、仙人吹笙等。顾禄《桐桥倚棹录》:“杂耍之技,来自江北,以软硬功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扬州乱弹以“跳虫”为“丑中最贵者”,其艺术主要是“以头委地、翘首跳道及锤锏之属“,显然与杂耍有关系。

  十番鼓, 亦称清音,一称器乐演奏艺术。《扬州梦香词》:“扬州好,新乐十番佳。消夏林亭子雨夹雪,冶春楼阁蝶穿花。大鼓问谁挝。”原注:“夹雨夹雪、蝴蝶穿花,皆十番中名目。……十番中挝鼓者最为翘,楚人每物色之。”邗上蒙人《风月梦》写扬州瘦西湖龙船上“清音十番……在舱内吹吹打打”。惕斋老人《真州竹枝词》写扬州农村春节时家家邀请“清音十番,说书杂耍,必有一以娱宾。”十番鼓的美妙与普及,足资为扬州乱弹的伴奏所吸取。

  荡湖船, 一种民间舞蹈。臧谷《续扬州竹枝词》:“倡优一样有名传,等戏台望眼穿。旦脚且看春狗子,面缸打过又能湖船。”则荡湖船已被运用于扬州舞台上。

  送麒麟 一种民间歌舞。《扬州风土记略》:元旦至初五,俗所谓五天年。此五日中,除贺年外,或为方城之战,或作雩蒲之戏……又有送麒麟之说。以竹为麒麟送子状,粘以五色纸块,沿门送之。入门锣鼓一敲,歌声随作。种种歌唱,俚俗不文。”此虽属低级之艺术,但最能说明扬州民间艺术的多样化。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是扬州乱弹得以产生和存在的雄厚而坚实的基础。 所谓“人和”,指清初扬州盐业的空前发达造成了以商人为核心、以市民为主体的新的人群,他们迫切需求产生新的喜闻乐见的戏曲,以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这种新的要求使本来已呼之欲出的扬州乱弹终于脱颖而出。 盐业的兴旺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关于扬州盐商之富,黄钧宰《金壶七浪》卷一云:“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额引一千六百九万有奇,归盐商十数家承办。”《清朝野史大观》更说:“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彼纲总者,得嘻笑而呼叱之!”商人们挥金如土,纸醉金迷,观剧自然成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清初扬州盐商多蓄家伶。有记载说,一盐商家演出《桃花扇》,花去十六万两银子制办服装道具。另一盐商演出《长生殿》,一切费用竟达白银四十余万两。此风之炽,以至于引起了朝廷的不安。雍正元年(1723),清世宗有《上谕》说:“朕闻各省盐商……衣物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骄奢淫佚,相习成风。各处盐商皆然,而淮扬为尤甚。”但扬州商人家的演剧并无稍减。私人园林中多筑有精美的戏台,文人墨客常宴游观剧,文献中这方面记载很多,如陈其年依园观剧、蒋士铨康山观剧、梁章钜东园观剧、李艾塘东园观剧,等等。在这种风尚中,偶然有一个“不演剧”的盐商,就显得非常突出。《扬州画舫录》卷六载:“初,扬州盐务竞尚奢丽,……自诚一来扬,以俭相戒,……诚一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中馈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诚一姓鲍,即大盐商鲍志道。他因为“不演剧”而享有节俭之名,正从反面说明了扬州盐商与戏曲的关系。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原:福建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主办。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继承与发扬并举,重视学术争...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刊物。本刊主要介绍、探讨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时间问题,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水...
中学化学《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187/O6,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实验研究、...
汽车工艺师《汽车工艺师》
《汽车工艺师》(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整合60多年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创办...
科学与信息化《科学与信息化》
《科学与信息化》杂志,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北洋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
现代妇女《现代妇女》
《现代妇女》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004/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至爱亲朋、...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