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考“扬州乱弹”
考“扬州乱弹”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孙利平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扬州 扬州乱弹 剧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草台戏]扬州农村的艺术与设备均较简陋的扬州乱弹戏班。《扬州画舫录》:“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之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

  [本地乱弹]扬州本地的乱弹戏。《扬州画舫录》:“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

  [扬州乱弹]见“本地乱弹”。乱弹本为花部戏的总称,乱弹前面冠以地名,则表明该地特有的乱弹戏,如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等。

  《中国戏曲通史》(中册)第一章:“每种声腔以它形成的地方命名,也说明它们已经变化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无论在音乐,表演及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章丘梆子)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

  [扬州梆子]扬州的梆子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梆子腔在各地流传和衍变中名称不一,有称‘桄桄’、‘弹戏’的,也曾一度被称作‘乱弹’。扬州梆子当即扬州乱弹。王梦生《梨园佳话》:“弋阳梆子秧腔,俗称扬州梆子者是也。”按王氏此话语焉不详,学者诠释不一。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既为‘弋阳梆子’,何至又称‘扬州梆子’?”《中国戏曲通史》(下册)第二章:“(《缀白裘》)这些选本,在书中被笼统地题作‘梆子腔’。有的翻印本,则称之为‘杂剧’。在程大衡、许道承为本书所作的序中,又称为‘梆子秧腔’、或‘弋阳梆子秧腔’。……其实,所有这此名目不过是一种统称,就像所谓‘花部’,乃是包括除昆曲之外的高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许多声腔剧种一样。”中国并无第二个扬州,扬州并无另外的梆子,故扬州梆子只能是扬州乱弹。

  [扬州本地乱弹]即扬州乱弹。李斗是扬州人,故著《扬州画舫录》即扬州乱弹。李斗是扬州人,故著《扬州画舫录》时把扬州乱弹称作“本地乱弹”;扬州以外的人为了明此“本地”系指扬州,故又在“本地乱弹”前面加上扬州二字。《中国戏曲通史》(下册)第三章:“……以唱,念为主的地方小戏,如滩簧、扬州本地乱弹……”

  清代中叶出现的扬州地方戏,产地在扬州,声腔属乱弹,当时人又称之为本地乱弹,则其最恰当的名称应是“扬州乱弹”。

  三 成因

  扬州有深厚的戏曲传统。汉之百戏,唐之戏弄,宋之戏文,元之杂剧,明之传奇,都曾在这里流行或盛行。入清后,由于经济、文化、政治上的显要地位,使得扬州更成为全国民间戏曲荟萃之地。扬州乱弹之所以在清代兴起,可以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 所谓“天时”,由于扬州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这就吸引了各地的戏曲艺人前来献技。这些戏曲,据《扬州画舫录》所举之荦荦大端便有昆腔、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几乎包括当时全国各主要声腔。《扬州画舫录》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按《扬州画舫录》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6),而实际上各地声腔荟萃扬州的时间远在乾隆之前。徐渭《南词叙录》说明代扬州有余姚腔,据梧子《笔梦》说明代扬州有弋阳腔。清康熙间人费轩《扬州梦香词》说清初扬州已行梆子脓:“扬州好,几处冶游场。转爨大秦梆子曲,越邻安息棒儿香。一觉十年长。”原注:“梆子戏,秦中腔也。”又同时代人魏荔彤亦有《江南竹枝词》云:“由来河朔饮粗豪,邗上新歌节节高。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明言秦声梆子早已出现在扬州,至于昆曲在扬州的流行更不待言,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惊叹扬州在清代“几乎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正因为清初扬州剧坛聚集了许多声腔剧种,所以在扬州设立梨园总局。据《扬州画舫录》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祈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这种情况其实早在康熙间已是如此。《扬州梦香词》:“凡梨园初到郡中,先于庙中演唱,曰挂衣。观剧者每于合拍处同声赞好,曰打歪歪。”梨园总局的设置,说明当时扬州戏曲活动的频繁程度,足以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工作了。而演出规矩的约定俗成,则说明各地声腔来扬州演唱的历史,已相当地长。 兄弟剧种在扬州的争研斗艳的表演,无疑会促进扬州乱弹的发育、生长和成熟。

  2、所谓“地利”,指扬州民间历来就有丰富多采的音乐、歌舞、曲艺、杂耍等表演艺术,它们是孕育扬州乱弹的沃土,滋养扬州乱弹的甘露,构成扬州乱弹的基石。这些传统的表演艺术,有的与戏曲有密切关系,有的包涵着戏曲的因素,有的自身正在形成戏曲。如:

  清曲,亦称小唱、小曲,一种歌唱艺术。其曲调优美、丰富。《扬州梦香词》:“扬州好,年少系相思,惹我闲情清曲子。”《扬州画舫录》:“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钮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又有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二十年前尚哀泣之声,谓之[到春来],又谓之[木兰花]。后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其[京舵子]、[起字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于小曲中加引子、尾声,如《王大娘》,《乡里亲家母》诸曲。又有以传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清曲与戏曲关系密切。有清曲艺人直接转入戏班的,《扬州画舫录》:“刘天禄小唱出身,后师余聚琛,为名老生”;“刘天禄以小唱入串班,为内班老生”。有清曲曲目被移植为戏曲并流传到外地的,徐嘉瑞《云南农村戏曲史》:“云南农村戏曲中,有‘王大娘补缸‘、‘乡城亲家’两曲。……这两曲,是在扬州已经(由清曲)组成戏曲,后来流入云南,又加上许多乡村风俗,方言土语,成为现在的流行的灯剧了。”清曲音乐更为戏曲音乐直接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曲调来源,《中国戏曲通史》:“(沈德符《野获编》,李斗《扬州画舫录》)两项材料中所列举的民歌,其中大部分都或先或后地演变成了戏曲音乐。由此可见,清代蓬勃发展起来的多种戏曲声腔,正是在明清以来民间歌曲创作旺盛的基础上形成的。”

  香火 古代“乡人傩”之流亚,实为一种粗犷的歌舞和武术。《扬州画舫录》:“傩在平时,谓之香火。”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五回:“端工,扬城俗名香火。”说明香火即傩、巫之属。《文献通考》:“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故巫而优、优而巫,在扬州世代相沿成习。汪坤《扬州新乐府*跳神巫》:“可攘灾,可致财,鼓声锣声何喧。酒陈几,肉陈簋,鼓锣忽断歌声起。”顾图河《村巫赛神曲》:“椎神钲,挝神鼓,钲助妖歌鼓助舞,披发衔刀神降语。”宗梅岑《同内人送腊》:“击尽细腰残腊鼓,贻君双股绣花刀。”原注“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假面,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黄惺庵《望江南百凋》:“扬州好,古礼有乡傩。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唱女娘歌。逐疫竟如何?”上述均为清代扬州香火的活动,按“锣鼓”、“歌舞”、“假面”、“乔装”等均已具有戏曲化的特征,扬州香火之发展为戏曲,不晚于乾隆年间。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扬剧”条,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神书抄本《张郎休妻》。乾隆以降,扬州香火戏人一直活动,并保持着巫和优的又重身份。薛福成《庸笔记》卷六:“道光季年,扬州盐商有家婢为魅所扰,高潮驱之,皆不应。……或献计:召优伶四人,使扮王灵官、温元帅、赵元坛、周将军,环坐婢床,而徙婢于他室以待之。……自是,魁不复至,婢亦无恙云。”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扬地信鬼重巫,故俗有香火一种,以驱鬼酬神为业。……往往高搭板台,扮演小戏,声容争异缤纷于旗鼓之间,台阁趋时照耀于市人之目。”香州香火戏多为酬神而演出,扬州乱弹亦如此,《扬州画舫录》预产期“本地乱弹祗行之祷祀”,可见两者同出一源。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原:福建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主办。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继承与发扬并举,重视学术争...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刊物。本刊主要介绍、探讨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时间问题,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水...
中学化学《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187/O6,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实验研究、...
汽车工艺师《汽车工艺师》
《汽车工艺师》(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整合60多年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创办...
科学与信息化《科学与信息化》
《科学与信息化》杂志,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北洋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
现代妇女《现代妇女》
《现代妇女》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004/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至爱亲朋、...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