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红 甘肃省天水市人民路小学
【摘要】现在是高科技网络化时代,小学生都喜欢看手机,长时间会导致孩子眼睛近视,影响大脑发育,失去阅读兴趣。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大力提倡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扩大识字量,培养阅读能力,启智润心,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探微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最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籍。国学经典是古往圣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而且由于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它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诵读要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约占优势。笔者从教三十载,深刻体会到从小诵读经典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难怪目前有许许多多中小学学校都在争创“书香校园”的美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做,是有深刻道理的。
第一,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小经常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和其它孩子不一样,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好品质。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身心健康,还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我校许多学生一年级就能够流利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这些孩子,首先明显增加了识字量,我们还发现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言行举止上都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我校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两年的孩子,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而且讲话有条理性,上语文课也很轻松。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XX同学,由于常年爷爷奶奶带,娇生惯养,真的是衣开伸手饭来张口,刚入学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好,所心所欲,无拘无束,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知道详情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成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慢慢地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这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家长在微信群里还特意感谢老师。
第二,诵读国学经典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家国情怀。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十几年诵读经典地持续实践,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变化。不重视经典诵读的班级中,有个别学生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有自私、任性、懒惰等不良现象,而重视诵读经典的班级中,明显能感觉到同学之间的文明和谐,孩子们懂得谦让、文明、宽容、尊重师长。大部分家长反映:我校孩子们懂事,理解父母,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能主动帮忙搞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特别礼貌,争做优秀队员。
第三,诵读国学经典也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经典是知识含量最多、见地最高的著作,所以熟读一本经典比读成百上千的普通书籍更要有价值。经典中深刻的知识和智慧会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维。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本领,最终“升华”为创新能力【2】。古人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而且潜力无穷。一旦开发出来,不但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叶嘉莹先生说:小孩子记忆力强,多背一些经典,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的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强大的记忆力,多背一些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实践表明,长期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上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通过激发师生诵读热情,还要把经典诵读融入到各学科中,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通过具体实施,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与经典诵读相融合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朗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初步懂得了鉴赏经典作品的方法,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并开始注重语言的积累,养成了勤练笔的好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就会主动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作为第一课堂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早、最深、最广的场所。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达到的“奠基”作用。当然,在进行国学诵读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孩子自主诵读的好习惯,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的话,家长朋友一定要耐心讲解,千万不能够敷衍孩子哦,这样会影响到孩子诵读经典的热情。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就是亲子阅读,笔者认为教材设计非常好。温儒敏教授曾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孩子们一旦喜欢上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低年级教材,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就是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刷抖音,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享受诵读过程,彼此滋养,引导孩子尽早爱上阅读。
我们提倡的诵读经典,已经不是普通的说教,是道,是大道,能指引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所以诵读经典不是诵读普通文章所能代替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如下方法:
一、听诵、跟诵,家长老师教诵。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经典朗读免费在线收听——喜马拉雅、抖音、免费学古诗APP、国学之旅等等的软件,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听诵、跟诵的平台,适合于所有孩子。任意打开一软件,放录音,灌耳音,先让孩子无意识记忆,听着听着听熟了跟上诵读,孩子读有不恰当的地方,家长或老师及时进行个别化指导,直到完全诵读正确为止。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听诵、跟诵,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诵读内容,最终达到熟读成诵。我身边就有一小女孩,名叫梁译贝,今年秋季才算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会背古诗200多首了。她就在家长的陪伴下,打开在线音频,一有时间就听诵、跟诵,要求诵读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不妥之处家长会及时教诵,晚上睡觉之前还可以当催眠曲再次播放。这位小朋友最近还背会了白居易的《长恨歌》,非常厉害,一首长篇叙事诗就被一位六岁的小朋友攻破了,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有多么强大!如果出现忘记或厌学的情况,家长一定要适当提醒,比如是七言的诗句,家长先背前面四个字或两个字给予提醒,再让孩子接着诵读,效果会更佳。当然,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温故而知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齐诵、轮诵、接龙诵,老师参与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他们在诵读经典时的记忆方式趋向于形象记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把要诵读的国学经典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并配有插图。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初步看懂图画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图文对照,用齐诵、轮诵、接龙诵等方法进行诵读,教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还可以适当加上体态语言和动作,使教学活泼生动,这样学生就会忘了自己在完成背诵的任务,而是把背诵的过程变成了饶有兴趣的享受学习过程,效果特别好。
三、吟唱古诗词,即兴表演。
经典诗词的文辞与文体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曲调也出自古人吟唱诗词的乐谱或代代相传的吟诵调,我们必须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出发,准确把握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架起古代与现代的桥梁,才能在吟唱中全面展现国学经典的审美意境。儿歌唐诗在吟唱诗词的过程中不仅牢记了古诗词的内容,还深情并茂地体会了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在吟唱中情不自禁地加一些舞蹈动作,把孩子们的吟唱推向了高潮,这样记住的古诗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四、快诵和慢诵,因人而诵。
诵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哪一种诵读方法。慢诵适合初始学习经典的孩子,对诗词中的字词不是特别熟悉,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这时候就需要慢诵。一边慢诵一边勾画出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通过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等来解决。如果通过慢诵记住了诗词中的词句,就会感到慢诵有点浪费时间,这时就需要快诵。比如你要打开“喜马拉雅”中的儿童国学,在声音的下面就有“倍速”的标志,我们按下“倍速”,就会出现“倍速播放”1×(0.5×、0.75×、1.25×、1.5×等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因人而异。
五、心静默诵。
默诵适合于中高年级同学。心无杂念,不出声,放正书本,自然坐直,呼吸均匀,放松身心,调整心态,阳光积极,想象意境。默诵倾向于深入思考,有逻辑性、连续性,有利于理解性记忆,记住的内容更有深度,记忆的时间相对更长。这样的默诵有利于集中力注意,快速记忆。
六、诵读比赛,展演汇报。
诵读比赛相当于是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展演汇报、总结。经过一个阶段的诵读学习,设计比赛活动,可以体现这段时间学习经典的水平,对经典的认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渗透,这些都会体现在诵读的一字一句当中。咬字是否清晰、节凑是否准确、重音是否突出、表情是否恰当、动作是否贴切。当然,我们也要根据年级和所选经典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学生表现出最佳的状态。我校根据校历安排,每一学期最少都要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要求全班同学一起上台表演,不许掉队一人,班级人数也是评分打分的一个要素,根据比赛结果,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资鼓励学生坚持不懈诵读经典。
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了,家长育儿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纷纷拿出手机,给孩子留下成长记录的视频。语文老师申请了班级的“一起读”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班级同学们的诵读视频,对表现出色的家庭单独推送,并以“头条”的形式置顶,供其他家庭学习借鉴,以激发其他家庭见贤思齐的愿望。上学期间,学生的诵读一般选在早上或晚上时间。相当一部分孩子,起床后洗漱完毕,一边等待妈妈做的早餐,一边复习前一天所背诵的经典内容,接着继续诵读新知。妈妈的早饭做好了,孩子的诵读也读熟了。低年级的,听诵、跟诵占主要方法;中高年级的,吟唱、快诵和默诵为主。一般情况下,一首诗词最多需要十分钟就差不多会背诵了。在背诵过程中家长们录制了各种各样的视频,精彩纷呈,看后其他家长和学生给予肯定,热烈鼓掌,还有恰当的点评,如同捧红了小明星一样,粉丝欢呼,心里的快感比吃了蜜还要甜,同学们各个春意盎然,争先恐后,诵读的氛围堪比教科书。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表彰还是分享,都要特别关注那些为了生计而忙碌的困难家庭或文化层次不高的家庭。因为对于这些家庭而言,能够坚持“一起读”更为不容易。比如,有些家长在水果摊、蔬菜摊的角落里带孩子读书的情景,这样励志场面对其他家庭来说一定会有所感触,也是非常值得表扬的。我校在每周五下午安排了两节阅读课,专门解决学生诵读时候遇到的不懂问题。比如,一年级学生虽然把《三字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可是里面有好多故事他们不懂,需要老师的讲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德育思想。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寓意,在诵读中自己教育了自己,使读经典与学做人,修养道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无形的思想工作,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关系,就会在长期诵读中体现出来,从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信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多方位的渗透、熏陶、感染,往往比直白的说教效果更好。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荀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都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离开了积累,一切语文活动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对于国学经典,通过长期的诵读,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悟理,自然达到了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更积累了品质。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笔者坚信,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也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对当今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年6期 许浩
【2】浅析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作者:张霞。教育管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