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亚
上世纪六十年代,吾风华正茂时,奉命任桐城文教局语
文教研员。现回忆那些年教研工作,仍很兴奋。有多方面,
堪称大放光彩。
一是:蹲点实小,实验总结识字教学典型经验。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乃是阅读和写作基础的基础起点,
必须切实快速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因而,我常年蹲点桐城实
验小学,同学校领导安排跟班随堂听课,同老师学习探研,
就汉字构字特点规律,教学汉字基本方法,改进识字教学有
效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乐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常
规,从学好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从“六书"构成方式,并
着重以构字频率象形、形声、会意方面,让学生能掌握其特
点与规律,快速高效地提高认识、书写和记忆运用能力。在
教学中,指导学生辨析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进而由识字,听写,组词,连句,造句,说话,写短文,扩
大运用汉字词能力,为训练提升阅读与写作打好基础,练好
基本功。在实验中,讲求实效高效,注重总结经验。当年《安
徽教育》刊登了特约专稿《桐城实验小学识字教学经验》。
二是:长驻天城,为省教育现场会献厚礼。
创办于清代道光六年的天城书院,在一九五八年易名天
城中学。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教育改革。
- 1 -文教局发现并扶植先进典型,派我常驻天城与安庆地区文教
局王之宾主任,同学校领导师生同学习、研究、座谈,汇集
典型材料,撰写了在办学方向、政治思想教育、教学改革、
关心改善师生生活等六个方面典型经验文稿,为《安徽教育》
编辑了天城中学专辑,为省教育现场的召开,献上了一份厚
礼。这次现场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大篇幅报道。
天城中学荣获省委、省政府奖旗,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三是:进入桐中,为重振古文教学雄风鸣锣开道。
古文大师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历来古文教学,
首屈一指,孕育英才。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教学
领域刮起一股否定古文教学冷风,甚至把桐城中学古文教学
视为“复古”堡垒,教学圣地陡然凝结寒冰。
古文教学何去何从?桐中史耀民校长为此深虑决策时,
文教局领导带领主任和语文教研员进入桐中,同学校领导和
语文老师座谈,专题讨论:应如何正确对待古文教学?大家
认为:古文,乃中华文化精髓精华,古代大文豪的杰作,老
祖宗遗传下来的瑰宝,桐城派的命根子,桐城中学的特色,
应理直气壮地继承传统,弘扬特色,古今并重,古为今用,
师生同用功,教好学好古文。因而,桐中很快掀起了重视和
加强古文教学热潮,校长、主任深入课堂听课,名师开展观
摩教学,桐城派姚鼐后裔古文大师姚沛生老先生,精神焕发,
给城关语文教师及古文爱好者,示范朗诵讲解《岳阳楼记》
《六国论》等古文名篇,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促进了
全县强化古文教学。至今我仍深深记得,当年省教育厅居荟
- 2 -明老厅长来桐中视察,我随同文教局张良才老局长去桐中,
专题汇报古文教学后,朱厅长笑容满面,连声称道:“好啊!
桐城不愧桐城派故乡,重振雄风!桐中不愧省重点名校,大
放光彩啊!”
四是:主办语文教学报告会,解决当时语文教学中倾向
性问题。
由教研人员,在县人民大会堂作学术报告,乃是桐城破
天荒之事。会前,局领导组织教研人员分头深入孔城、青草、
双港等城乡学校调查、听课、检查作业、座谈、征求意见,
集思广益。回局汇总,梳理归纳。当时,尽管有不少有经验
的老教师,善于把握文道统一原则教好语文课,但当时因受
某一思潮影响,语文教学较普遍地存在文道分离,架空分析
所谓思想教育,不敢传授语文知识,放松语文基本功训练。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贯彻文道统一原则,通过课文内容,潜移
默化地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训
练,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充分准备报告文稿,局
领导向县领导请示后在人民大会堂,利用星期天举行全县超
千人报告会。
当报告会在掌声中结束时,从台下听众席迎来县委常委、
县委办公室胡雄飞主任,高兴地用双手握着我的手,连声称
道。
报告会后,征求多方意见,将报告稿斟酌整理为《关于
当前改进语文教学意见》,文印发全县各校,并呈报安徽省
教育厅,由省厅教研室转发给了市县,促进全省学校改进语
- 3 -文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