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生态位视阈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30 来源: 访问:
着眼生态位视阈来审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能力建设,其实质是从大学生态系统及其生命周期的整体性出发,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生命周期中的生态位,通过不断促进环境优化与资源增值,实现学校生态位的跃迁并最终促进人的发展,这无疑对我们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支撑,使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能力建设更贴近其本质意义——人的生命成长的内在价值与学校生态化发展价值的同步提升。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生态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一个理性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深化实践探索、促进新旧模式转换的建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交织着理性逻辑与实践逻辑两种力量——一是如上所述,应遵从高校生命周期特定阶段的生态位更迭原理,选择趋异性生态位战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建构使命;二是遵从特定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生态位演化的内在逻辑,从核心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等方面,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新生态体系,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建构使命(如图2所示)。就应用型本科而言,最终使命是为建立不同于学术型和职业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提供可复制或可借鉴的实践范式。为此,需要把握好如下三个重点领域问题。
图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的建构逻辑
1.新生态理念: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观念的生态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要素中(目的性要素、制度性要素、操作性要素),人才培养理念属目的性要素范畴,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居于模式建构的先导地位,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导作用。生态位视阈中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注重对学校生态环境、战略定位、发展使命的认识和把握,以尽可能在生态位错位竞争中去厘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价值。由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和过程实施,既是一个从生态发展需求到价值引导逐渐明晰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设计体系转为实施体系的生态化达成过程,因此,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模式建构的根本出发点,不仅具有理论性品质,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品格,这是人才培养理念生态化的应有之义。就实践性品格而言,应用型本科要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就应对接新时代科技与产业革命需求,走出传统培养模式过度学科化、专业化的误区,着重树立三大核心理念,即树立通专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等多元融合教育观,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观,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专业认证质量观,“互联网+”智慧教育新生态人才培养观等,进而引导和促进人才培养由传统模式向新生态模式的根本转型。表1通过与传统培养模式的分层比较,概要呈现了新生态培养理念制导下的新模式特点与发展走向。
表1 新生态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比较与发展走向
培养模式 传统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新生态培养模式特点与预期
目的性要素 培养理念 专才模式:过度专业化,工具理性为本 通专融合模式: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价值理性为本,通专贯通融合,产教协同育人
培养目标 木雕模式:学科本位,同质化、标准化培养 根雕模式:学生本位,个性化、生态化培养
制度性要素 培养制度 刚性模式:发展单一,通道不畅,关注成才 柔性模式:发展多元,渠道畅通,成人成才
培养方案 学科化体系:学科主线,程式化,重学轻术 建构性体系:能力主线,模块化,学术兼备
操作性要素 培养过程 潭水模式:产教分离,知行脱节,封闭教育 活水模式:产科教融合,知行合一,协同育人
培养方式 注入模式:教为中心,讲授为主,模式单一 生态模式:学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深度学习等
培养评价 应试模式:目标导向,复制知识,评价单一 发展模式: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评价多元
2.新生态设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化
培养模式设计是一个基于培养理念、优化培养过程和达成培养目标的系统化设计蓝图,完整的设计过程,由目的性设计、制度性设计、操作性设计等要素组成(如图3所示)。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设计,从价值取向看,应从学科中心设计转向学生中心设计,从学校教育转向与社会教育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构建学为本位、成果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看,应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应用性与学术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四个融合;从制度设计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但同时不排除基于人才类型非本质扩展特征的多样化培养制度安排,搭建学术类、复合类、创业类等多种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自由发展拓展更加合理的空间;同时推进学分制改革和配套制度建设,实施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分级教学体系,扩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体系建构看,主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健全通识教育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教育项目化主干课程、个性发展模块化拓展课程、智慧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等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需求导向的通专融合培养体系、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成果导向的质量认证体系、深度学习的智慧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体系。
图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生态建构
3.新生态模式: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生态化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尚处于转型升级的成长期,传统学科化单一模式依然统领天下,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依旧突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尤其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教育与科技、产业、社会的紧密联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业行业链→学科专业链→人才培养链”环环相扣的新机制,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着力增强人才供需结构的耦合度,形成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
一是针对供需脱节问题,建构成果导向的专业认证生态化模式。注重融入专业认证标准,加强课程模式、专业培养模式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运行模式的有效融合,构建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的专业认证体系,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正向组织教学活动,持续改进目标达成质量,促进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静态课程转向境域课程、封闭模式转向开放融合,真正走出学术型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更能对接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光电子技术 《光电子技术》(季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信息产业部主管,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主办,报道国内光电行业技术动态,...
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双月刊)创刊于1974年,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重庆邮电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数字通...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季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延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汉语学习》办刊宗旨:介绍...
中国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01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网络法律评论 《网络法律评论》(半年刊),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联合主办,是以研究网络法律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