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不仅仅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变革,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人才的培养要由学科型向素质型和综合型转变,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和主线,针对行业岗位要求进行内容组合,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体课程设置,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充实新知识、介绍新态势,删除过时的内容。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不能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学习气氛,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基础,求异思维有利于提出各种设想,但需要求同思维 予以验证。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特点,科学上的新观念、新概念、新方法多来源于求异思维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的大小与求异思维能力成正比。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传统下,更应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前提,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而新问题、新设想 提出之后,仍须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论证。教学中要主意扭转忽视直觉思维存在和作用的倾向,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激发学生依靠直觉思维,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假设,开阔学生新的思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是舍弃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它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象 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主要指创造想象,没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性思维活动难以展开。教学中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生只有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不迷信书本和教师的定论,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做法,而是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已的独立思考,去质疑、思维、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追求新疑、独特甚至异想天开,积极发言,参与研讨,才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找到新规律,总结出新方法,培养新能力。
三、开展操作设计,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任何创造,都是从观察开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实物能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直接领悟的生动形象上,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操作,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实验技能是一种习得等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这种技能一经学会,便不得遗忘。对学生来说,设计操作虽然要求高、难度大,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学生操作设计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把握实验操作全过程。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把握实验操作全过程。首先,对学生有效地指导和示范。教师在实验课中特别要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教师在实验课中特别要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其次,重视操作情况反馈。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在各组间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了解,抓住典型错误在全体班讲解。再次,养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验技能的养成需要反复练习,教师应对实验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引导,使学生既能反复练习,又感到厌烦,从而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实践能力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相关的专业活动中表现与发展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提高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只有在参与创意性的策划、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体验到创造性应用知识的满足感,从而形成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兴趣社团和开放所有实验设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激发兴趣,增加后劲,进而有所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做创新型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1、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力,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即可转变为显能。然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异步共进。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理念,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为此,教师应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以及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师德修养的提高可以促使教师成为最富有道德精神财富和高尚道德精神生活的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为权威所左右而趋炎附势,而是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达到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
要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完美人格,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能自觉地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3、进行教法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科研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在主导地位。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把视点放在教育者身上,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重,都与教学过细、过死有关。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改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才能的提高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应通过大量的观摩教学、说课活动,尽可能地让教师们接触更多的教学方法,通过专家评点、同行评议,总结出行之有效地创造性教学模式,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在不断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迁移、自我的突破,从而使教师创新能力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