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创造,都是从观察开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实物能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直接领悟的生动形象上,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操作,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实验技能是一种习得等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这种技能一经学会,便不得遗忘。对学生来说,设计操作虽然要求高、难度大,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学生操作设计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把握实验操作全过程。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把握实验操作全过程。首先,对学生有效地指导和示范。教师在实验课中特别要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教师在实验课中特别要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其次,重视操作情况反馈。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在各组间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了解,抓住典型错误在全体班讲解。再次,养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验技能的养成需要反复练习,教师应对实验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引导,使学生既能反复练习,又感到厌烦,从而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实践能力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相关的专业活动中表现与发展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提高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只有在参与创意性的策划、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体验到创造性应用知识的满足感,从而形成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兴趣社团和开放所有实验设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激发兴趣,增加后劲,进而有所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做创新型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1、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力,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即可转变为显能。然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异步共进。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理念,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为此,教师应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以及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师德修养的提高可以促使教师成为最富有道德精神财富和高尚道德精神生活的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为权威所左右而趋炎附势,而是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达到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
要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完美人格,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能自觉地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3、进行教法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科研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在主导地位。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把视点放在教育者身上,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重,都与教学过细、过死有关。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改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才能的提高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应通过大量的观摩教学、说课活动,尽可能地让教师们接触更多的教学方法,通过专家评点、同行评议,总结出行之有效地创造性教学模式,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在不断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迁移、自我的突破,从而使教师创新能力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将有利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认知素质和能力素养。同时,教育科研将使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一种创新劳动,这将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丰富教学乐趣。
4、创设宽松和谐氛围,构建激励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是发挥教师创造性,激发教师灵感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推行创造性的管理,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使教师甩掉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教学的才能。
构建创造教育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激励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学校应通过举办讲座、教工大会、校刊宣传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创造事迹和创造成果,及时表彰敢于创新的教师,设立创造成果奖,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促成教师的创造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周锡海加入WTO对山东高等教育的影响工会论坛[J]2002.4期
4、周锡海、翟晓君简论高师院校发展山西忻州师院学报[J]2006.3期
5、周锡海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时空[J]2008.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