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转变教育思想,做创新型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1、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力,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即可转变为显能。然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异步共进。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理念,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为此,教师应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以及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师德修养的提高可以促使教师成为最富有道德精神财富和高尚道德精神生活的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为权威所左右而趋炎附势,而是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达到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
要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完美人格,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能自觉地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3、进行教法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科研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在主导地位。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把视点放在教育者身上,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重,都与教学过细、过死有关。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改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才能的提高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应通过大量的观摩教学、说课活动,尽可能地让教师们接触更多的教学方法,通过专家评点、同行评议,总结出行之有效地创造性教学模式,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在不断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迁移、自我的突破,从而使教师创新能力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将有利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认知素质和能力素养。同时,教育科研将使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一种创新劳动,这将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丰富教学乐趣。
4、创设宽松和谐氛围,构建激励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是发挥教师创造性,激发教师灵感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推行创造性的管理,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使教师甩掉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教学的才能。
构建创造教育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激励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学校应通过举办讲座、教工大会、校刊宣传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创造事迹和创造成果,及时表彰敢于创新的教师,设立创造成果奖,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促成教师的创造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周锡海加入WTO对山东高等教育的影响工会论坛[J]2002.4期
4、周锡海、翟晓君简论高师院校发展山西忻州师院学报[J]2006.3期
5、周锡海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时空[J]2008.12(上)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结合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创设宽松环境,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教育大众化、创新化、国际化的趋势下,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高职院校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创设宽松环境,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转变教育思想,构建激励机制;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宽松环境,在兴趣中培养创新精神
开放的创造学习的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所必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民主、安全、活跃、开放、温暖的创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热爱、敬业、期待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反过来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传授某一知识前或在传授新知识的进程中,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举出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创新精神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创新精神是创造的能力,而创造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来自于对事物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创新动机即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强化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同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他们的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掌握知识的起点,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量的多少等方面出发,改革课程体系,体现现代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