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 善于补充、调整、认知还原,理解诗句内容。
古诗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或为取得特殊效果,语句上有省略、倒装和使用修辞等特点,理解其内容须善于补充出省略部分、调整语序和认知还原修辞等。
一、补充出省略部分
补充出诗句中省略的主谓宾语等句子成分,或表明句间关系的关联词等。
例1:(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理解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应补充出省略部分方知这是对李诗的赞颂:李白的诗有庾信诗的清新,有鲍照诗的俊逸。
理解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就更需联想诗的题目和尾联等内容进行补充,才能明白其内容与关系: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二、调整语序
为适应格律要求,或为取得特殊效果,古诗句里常有语序颠倒现象,要准确理解其内容须会调整还原语序。
例2:(11年湖北卷)
登城(刘敞) 望湖楼晚景(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刘诗“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应分别调整语序为:“闲重上楼倚城隅”“山色浅深树高低”。
苏诗“横风吹雨入楼斜”应调整语序为:“横风吹雨斜入楼”。
三、认知还原修辞
古诗常用比喻、拟人、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准确理解其内容须会认知还原修辞。
例3:(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睡起”句就使用了拟人和借代描写春日苕溪:苕溪仿佛从睡梦中醒来,溪水碧绿,汩汩滔滔蜿蜒东去。
“客子”两句用“诗卷”“杏花”“雨声”代指自己的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愉悦自然的闲逸洒脱生活。
“北栅”句 “固穷”则出自《论语·卫灵公》之“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使用典故写天经安于穷困精于儒学。
“纶巾”句“纶巾鹤氅”用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来代指自己卓尔不凡,“试春风”则代指自己风度翩翩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再如例2刘诗“一片”句使用比喻,应还原为“好似一幅江南水墨图”;苏诗“电光”句则应还原为“时掣电光恰似紫金蛇”。
练习一:使用补充、调整、认知还原法,理解下边(划线)诗句。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3、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4、(10年浙江卷)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①。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②。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王安石《定林》)
5、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杜甫《禹庙》)
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9、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出郭》)
10、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12、一身许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13、(03全国卷)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14(10年上海卷)社坛烟淡散林鸦①,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②,不羡日夕佳③。(王恽《[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练习一答案提示:1、调序、补充(洒满阳光的平川历历在目,汉阳树看得更加分明;芳草青翠茂盛,鹦鹉洲显得更为秀丽。)2、调序、补充。3、补充、比喻。4、①调序(漱甘病齿凉,坐旷烦襟息。因水边脱屦,就岩上敷衾。)②借代、比拟。5、补充、通感(秋风阵阵,城郊万竿翠竹飒飒作响;汉陵周遭,松涛阵阵,翠色苍苍,弥漫着凄神寒骨的冷。)6、补充、比喻、比拟(游子的心情就像浮云飘忽不定,朋友惜别之情犹如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7、调序、比拟(禹庙云雾飘涌,好似从青壁上生发出来;积满白沙的大江,传出江水奔腾咆哮的声音。)8、补充、比喻、通感(夜深了云鬟为露水浸湿,有似香雾;玉臂在月光中更感寒冷。)9、借代、互文(故乡他乡都烽火连天,还处于兵荒马乱之中。)10、借代、比拟、通感、补充(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听之不忍,就飞回北方。)11、补充、借代(明因果关系:今日六军在马嵬驿驻军不发,逼迫玄宗处死贵妃,是当年七夕玄宗与贵妃同望牵牛织女星,相约生生死死为夫妇,只顾私情,不理政事引发的。)12、补充、借代(明转折关系:自己一身许国有万死不辞之心,然而如今双鬓已白,无再青之时了。)13、调序、活用、比拟、通感(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使泉水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14、(此曲为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①调序;②用《世说新语·简傲》中的典故“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形容尧庙周围山景、空气清爽宜人;③“日夕佳”出自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西佳,飞鸟相与还”,陶诗旨在抒写隐居之乐,而该句则表现诗人积极入世为民谋福的精神和与民同乐的志趣。
方法二 善于映现画面,把握诗歌意境。
一、首先扣住表时空人事(物)等名词,把握意象,勾勒画面场景轮廓。
(1)点明或暗示诸如初春深秋、清晨黄昏、月夜雨后等时令时间的名词(短语)。
(2)点明或暗示诸如塞北江南、庭院旷野、家居旅途等地域地点的名词(短语)。
(3)表景物、事件、人(动)物的词(短语)。(抒情主体往往是诗人自己)
二、再是扣住形容词、动词,把握意象特点。
(1)表色彩等性状的词(短语)。
(2)表情态动静等的词(短语)。
三、最后串联意象,映现画面。
借联想和想象,将意象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营设映现画面,体会意境。注意:①意象的远近、主次、动静和色彩等;②诗人(抒情主体)所处位置;③充分调动生活积累,根据意象的代表性和暗示性进行补充,使之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