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期。
李润洲(2002)。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
教育评论,第5 期。
蔺艳娥(2005)。
美国公立学校的民营化改革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罗霞(2007)。
城市边缘人:被社会忽视了的群体.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期, p.115-119。
曲正伟,周小虎(2008)。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
教育科学,第2期。
唐斌 (2002)。“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 S1 期, p.36-38。
孟静静(2010)教育公平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
科教导刊,12月份(上)。
王唯(2005)。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分析。
中国教育学刊,第10卷第11期。
夏国锋 (2008)。 从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向:从整体到分化。
襄樊学院学报 第29卷第1期,p.34-38。
肖建彬 (2004)。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当代教育科学,第24 期。
曾荣光(1998)。《香港教育政策分析:社会学的视域》。香港:三联书局。
曾荣光(2001)。《算是甚么样的专上教育机会?《增加专上教育机会》政策的批判》。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研讨系列 44。
曾荣光(2002)。《新精英主义与新直接资助计划:对侵蚀香港特区教育资本的
批判》。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研讨系列 47。
曾荣光(2006)。「精英主义与均等主义之间」,111-127页。曾荣光(编)《廿一世纪教教育蓝图?香港特区教育改革议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曾荣光(2006)。「『基础教育大直路』改革方案的抉择:平衡尊重与奖赏原则」,285-94页。曾荣光(编)《廿一世纪教教育蓝图?香港特区教育改革议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张慧瑜(2008)。农民工:暧昧的命名与尴尬的主体位置。
南方论坛。第3期。
庄胜义(1998)。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研究与实践 – 回顾与展望。载于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主编),
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机会均等(页403-454)。台北市: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章毛平 (1997)。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
江苏社会科学,第5 期。
赵洁(2004),论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公平。
湖南师范大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陕西政报,2004年02期。
《中华人名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异步教学研究,2006年05期。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
《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 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手续办理——绍兴市教育局关于对外来民工子
女入学实行“入学绿卡”制度的通知
》。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