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运动会》一课时,我在画图中设置了帮运动员赶到比赛现场,帮迟到的运动员恢复小调皮蛋弄乱的海报,给参赛运动员送祝福等情景;另一课“有趣的表情”学习内容为自选图形的应用,情境任务也是逐步升级,先是“照葫芦画瓢”即模仿制作,再是“快乐加法”即掌握复制组合等技巧,最后是“快乐大比拼”即自由创作阶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任务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种种工具的使用。
总之,与其每天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如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真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每堂课都变成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
3、评价
情境教学法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首先,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它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信息相关的简单问题;另外,它还促进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中的几朵小浪花,其更加丰富的内容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0]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虽好,但对初中生来说,探究什么?如何探究?我认为,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是一种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探究学习——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
课题名称:认识Windows窗口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课题背景与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程序窗口,对以后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普遍有计算机基础,但是他们具有计算机知识的层次参差不齐,对学习的要求和学习欲望不尽相同,他们涉足计算机的切入点不同。为了使处于各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采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模仿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我的电脑”窗口为学具,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窗口组成,启发学生通过“查看”菜单设置具有自己个性的窗口,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非常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学习重点:认识Windows窗口,学会窗口操作
学习难点:(1)识记窗口的组成及功能;(2)理解窗口最小化的功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基本目标 知道Windows窗口的基本组成 会使用菜单命令和工具按钮,会改变窗口大小,排列窗口中的图标 让处于各层面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主动投入学习,热情参与探索 发展目标 知道菜单命令的功能,及所带符号的含意 会使用“查看”菜单中的各项命令,设置有个性的窗口 开放目标 知道打开多个窗口的操作方法 多窗口操作,多窗口切换,排列窗口 探究点: (1)寻求改变窗口组成元素的方法; (2)寻求改变窗口大小的方法;(3)寻求多窗口操作的方法。
探究学习环境:Windows9X以上操作系统,局域网。
3、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导师,担负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所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结论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及飞速发展和普及已使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不只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教育界人士积极思考的最新成果,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目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走出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误区,自觉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的教学模式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55.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7-112.
[3]何彬.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DB/OL].
http://61.130.174.222/hebin/admin/zshow.asp?id=18&classid=1&boardid=2
[4]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30.
[5]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3-87.
[6]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13-220.
[7]朱艳.我让学生当老师[DB/OL].http://www.jshzwx.com/newsite/upload/200775104409.doc,2007-07-05.
[8]华罗庚.数学归纳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15-20.
[9]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0-331.
[10]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19.
[11]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M].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