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主动性受到压制
传统教学侧重以学科发展为逻辑线索,忽视学生的具体生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过于抽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形成“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而课程改革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参与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课程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探究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才能发现更多、更巧妙、更简捷的办法,这比你老师在上面讲很多的理论更能让学生学会该门技术。[4]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每一课的教学,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样学到的东西,学生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二)以教师为中心
“自古以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老师一定是在学生之上,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接受老师的讲解。”[5]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来当老师,学生讲课,教师听课,这不但能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且还能从教的过程中体会到教的滋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那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机械,呆板,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经验、理论不象经典的语、数、外、理、化那么成熟,无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一套现成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可供参考,更没有一套像语、数、外等学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的教学理论。各地教材不统一,教学参考资料不多。同时各项教学评估和奖励措施跟不上,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教师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6]虽然教师认为新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上下决心要好好教,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上起课来就力不从心。
有的老师上课死搬课本。上课时,教师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一遍结束,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这样做起来教师比较省事,学生往往在操作过程中摸不着要领,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往往是真正要用的东西学不到。我们固然要以课本为纲,但并不是一定要拘泥于课本,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老师就是采用软件说明书似的讲法,力求面面俱到,对一些特殊功能,软件使用细节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能使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很快感到厌倦而丧失学习兴趣。即时当时学生记住了,但很快又会忘记,并且,当软件更新时,这一套东西可能都改变了,造成了学的东西用不到这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抓错了重点,重点应该是强调一些基本概念、方法,而不是软件的具体功能。所以我们要另找教学模式。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总之,教学时,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当今,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神秘、兴奋的心情已经消失了,因为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概述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习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的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7]任务驱动中任务的作用是:一方面,任务是“导火索”,把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设置为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允许学生可以“多途径”、“不同角度”进入学习,“多途径”运用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