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和辽东辽东三老——李锴、戴亨、陈景元
清代辽宁文风渐盛,清初辽阳诗人吴雯和辽东三老等均有全国性影响。
吴雯(1644—1704)字天章,原籍奉天辽阳,后居山西蒲州。少明慧,博览群籍,皆能淹贯。召试“博学鸿儒”科,报罢,乃游京师,以诗见知于王士祯,称为仙才,名大起。卒以不遇,历游四方。不久,居母忧,哀毁卒。所著有《莲洋集》二十卷行于世。
“辽东三老”(或曰“辽东三子”))指清朝前期生活在辽东地区的三个诗人,见于袁枚《随园诗话》、法式善《梧门诗话》等记载,不过说法各不同,如今常说的三老指李锴、戴亨、陈景元。另说有马长海与梦麟。
李锴(1686—1755),字铁君,号眉山,自号焦明子、豸青山人。辽宁铁岭人,隶属汉军正黄旗,为明太傅宁远伯李成梁后裔,又是清初权臣索额图的女婿,但他生性淡泊,只是“一充官库笔帖氏”,不久弃官。后来虽然有人力荐,有条件出仕,但他再未踏进官场,而是在盘山阴面豸青山下构室隐居,钻研经史,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和田园诗人,传世文学作品有诗集《含中集》和《李铁君文钞》。
李锴的散文精炼简明,《焦明子传》仿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属于自传,却寓意深远,发人深思。《二陈生传》、《倒影潭记》等,也都是好文章。其诗歌清新明快,对于民生很是关怀,如《夏至淫雨》诗写道:
不识皇天意,空怜小麦秋。眼穿看垤蚁,心苦辨林鸠。
烟火迟方举,云霓湿未收。腐儒甘饿死,今日为谁愁?
很明显地与百姓忧思与共。
李锴的名望在当时传播很广,大散文家方苞与其交往深厚,为他写过小传。郑板桥也曾写《赠李眉山》诗,为李锴的隐居鸣不平:“落魄王孙号豸青,文章无命命无零。西风吹冷平冲阁,何处重寻孔雀屏?”
戴亨(1690—1758?)字通乾,号遂堂,汉军旗人,祖籍浙江仁和(杭州)。父亲戴梓是著名学者、兵器专家,因受谗害被流放到盛京(沈阳)。戴亨出生在北京,刚三个月便随被贬谪的父亲戴梓来到沈阳,其后便一直生活在沈阳城南郊区。康熙辛丑进士,官齐河知县。因为人亢直被诬,因而被免官削籍。削籍后在北京授书,晚年随侄子移居江苏。有《庆芝堂诗集》。常与李锴、陈景元唱和。据此可知,“辽东三老”确应是李、戴、陈三人。
陈景元(1696—1754),字石闾,沈阳人,隶汉军正红旗。他不仅工诗,著有《居白诗集》和《石闾诗集》,书画也很有造诣,尤其是古隶很有功力,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他的手迹,字迹古朴遒劲。其古体诗造诣尤深,被时人誉为“近正选体”(即善于模拟《文选》古诗风格)。五古《咏怀》传诵最广,颇有六朝诗风。七古
《苍鹰行》其实更为可读:
秋风瑟瑟生金声,苍鹰力劲筋骨轻。愁胡怒视气纵横,草木益深眼愈明。
銛锋利剑十二翮,走电飞云八千尺。扶摇不让凡鸟先,攫拏岂借他人力。
存身韝上已三年,雄姿磨灭心胆寒。庖厨供肉日渐缺,绦镟相缠未假宽。
狐狸登床狼叫野,搏击谁为驱役者。请君纵逸凌九天,万里长风侧身下。
诗句古拙劲拔,颇有豪气,抒发了被迫闲居的有志之士渴盼一试身手的心声。
卢雅雨先生辑录李锴、戴亨、陈景元诗作,刻为《辽东三布衣集》,对“辽东三老”及其作品得到世人公认,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晚清时期有“辽东三家”之说,因荣文祚刻印《辽东三家集》得名。三家指荣文达、房毓琛、刘春烺。荣文达,字可民,号亮夫,吉林怀德人,曾任奉天大学堂总教习,著有《鹿萍斋文稿》;房毓琛,字仲南,别号心若,恩贡生,原籍海城,迁居辽阳,著有《隅梦草堂诗草》;刘春烺,字东阁,又字东葛,新民人,著有《看云听涛馆诗》。辽东三家又有“辽东三才子”之目。
清代其他辽宁作家——王尔烈等
清代国力达于顶峰,文学也出现鼎盛局面,辽宁作家作品也繁盛一时,尤其是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体式诗歌的创作格外兴旺,出现许多卓有成就.诗人。这以后,辽宁文风益盛,作家迭出,不再是蛮荒之地。
佟世恩(1652—1693),又作佟世思,清初作家,字俨若,一字葭沚,又字退庵,辽阳人,隶汉军镶蓝旗(一说正蓝旗),以荫生官广西思恩知县。著有《与梅堂遗集》。佟世恩本来诗文兼长,却以《遗集》附印的笔记小说《耳语》和《鲊话》著名。尤其是《耳语》,甚至被推为“辽宁小说的开山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皆记其所闻见荒怪之事,分人、物、神、异四部”。
刘廷玑(约1654一?年) ,字玉衡,号在园,先世居河南开封,后迁辽阳,编入汉军旗。其祖父、父亲均为高官。靠先人的功绩,刘廷玑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内阁中书、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浙江观察副使。晚年调任河工,参与治理黄河、淮河。他自幼酷爱诗文,少负文名,多与当时知名文人交往。其诗集《葛庄分类诗钞》十四卷,即由一代文宗王士祯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由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作序。后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不仅论及诗文,对小说、戏曲也颇有研究。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辽阳人,为辽沈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古代文人,《辽阳县志》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二甲第一名(总第四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与四库全书纂修,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和顺天府丞。嘉庆时为内阁侍读学士,以大理寺少卿致仕,回归故里,掌教沈阳书院。传世作品只有诗集《瑶峰集》和一些零篇散文,多为写景记游之作。如《龙泉寺》诗云:
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来游总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
常纪(1728—1733),字铭勋,号黼廷,别号理斋,盛京(沈阳)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曾任四川西充县令,后于小金川平叛战役中壮烈殉职。王尔烈将其遗作《爱吟草》和张洲撰写的《殉节录》刊刻行世,后又辑录其佚作,编为《前爱吟草》刊印。两人的知己之交传为文坛佳话,常纪的诗名也得以流传于世。
其诗作在吟咏山水中,寄托了自身的人格理想,很可一读。如《小凌河》一诗,便以高山碧水衬托锦州地方先贤贺钦的儒雅,写得风情绵邈:
我闻贺夫子,游钓此岩阿。驱车锦水湄,水净碧无波。
斯人虽云逝,流风被已多。锦水深且广,闾山高峨峨。
邈矣先生风,千秋共不磨。
和瑛(?—1821),原名和宁,字太葊,额尔德特氏,隶属蒙古镶黄旗,历任西藏办事大臣、盛京将军、刑部尚书等。著有《易简斋诗钞》,其中多篇咏写辽东。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