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一位名臣,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先后辅佐过五位皇帝,在朝廷三个重要衙署,秉政长达五十余年,鞠躬尽瘁,济国惠民,品节高尚。他平素文雅宽柔,简静平和,然而临大节不可夺其志,生死面前,诚实仗义,勇于担纲。生前逝后,咸得到世人赞誉,他便是享年近百岁的高允。
一
高允字伯恭,勃海蓚县(今河北景县西)人,道武帝登国五年(390)生。父亲高韬,原为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的官员,道武帝灭后燕,归附北魏,因其有谋略,所以道武帝命他为丞相参军,可惜英年早逝。高允少年丧父,作为长子,家中之事自然要多付心力,因此使他较早地成熟起来。当时,有一位名叫崔玄伯的贤达,对高允格外赏识,预言他将来必为一代伟器。
高允十余岁,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父亲早逝,未能将客死他乡的祖父尸骸运回安葬,他费尽周折,代父完成了这项成人也感艰难的孝事。在分家异爨之时,他不要家财,将自己应得,分与两个兄弟。繁琐家务,使他感到压力巨大,不得已皈依佛门。旋觉得壮志未酬,仍应奋进,于是弃释还俗。
高允天性聪慧好学,诵读甚勤,然而终觉领悟少慢,苦于身边没有名师指点,于是,负笈担书,千里寻师,积累才艺,以求将来发展。寒来暑往,青灯黄卷,遂“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魏书•高允传》。下面引文,除注明出处外,皆为《魏书•高允传》内容。)。学成之后,他返乡教授,学生多达千余人。
三十余岁始入仕途,任一郡负责吏事的功曹官。太武帝神□三年(430),帝舅阳平王杜超代理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地(今河北临漳县附近),高允担任他的从事中郎官,经杜超表奏,高允奔赴诸州,督办狱讼,因其清平,获得奖赏。一年后,太武帝广招贤才,高允以贤俊之胄,与名士卢玄、邢颖、游雅、张伟等三十余人,同被征入京师,拜为中书博士,又迁中书侍郎。这时,他已年逾不惑。延和二年(433),他任太武帝宠弟乐安王拓跋范从事中郎,随镇长安(今陕西西安)。翌年,由秦返京,途中作《塞上翁诗》,抒发了他对人生悲欢等感悟。太延二年(436),乐平王拓跋丕讨伐上邽(今甘肃天水),高允参其军事,多有辅弼。凉州(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平定后,因高允参赞有功,赐爵汶阳子,加建武将军。五年(439),司徒崔浩领修国史,高允等人与其共同完成。太平真君三年(442),高允荣任秦王拓跋翰太傅,因王年少,不谙政事,高允作《诸侯箴》,以教为王之道。
高允学识渊深,仁爱宽平,太武帝命其亲授太子(即恭宗)经学,通过朝夕相处,太子因其品节高尚而倍加礼遇。五年(444),因卜者董道秀为乐平王解梦,暗寓乐平王有帝王之位,乐平王窃喜,后事泄露,乐平王忧惧而薨,董道秀也被处死,高允撰《筮论》,论说卜筮误人害己之荒谬。次年,撰僧人《惠始传》,颂其德迹。十一年(450),崔浩国史案发,事涉高允。面对生死考验,高允诚实仗义,勇担责任,冒死申辩,赖太子救助,逃过一劫。次年,高允与法律专家公孙质、胡方回等共同修定国家律令。恭宗季年,营立田园,欲从中取利,高允进《谏皇太子营立田园》疏,规劝太子莫与民争利。兴安元年(452),文成帝登上皇位,实赖高允、陆丽诸人鼎力谋助,而陆丽等人皆受重赏,高允却无,他既未申诉,也无怨言。太安四年(458),文成帝欲大造宫室,高允上《谏大起宫室》疏,劝其不要劳民伤财,“高宗纳之”。因文成帝承平日久,对贵族婚娶丧葬奢靡不加限制,高允上《谏釐改风俗》疏,建议当政者应率先节俭。高允为国忘家,文成帝倍加赏爱,于是擢之为权重位尊的中书令,领修国史。后转太常卿。高允又作《代都赋》,冀文成帝举贤任能,勤政戒奢。此时中书博士索敞与侍郎傅默、梁祚“论名字贵贱,著议纷纭”。高允遂著《名字论》,辩名字与贵贱无关,以释众惑。不久,高允又任秘书监,进爵梁城侯,加左将军。
献文帝初即位,高允参决大政,时年七十六岁。他首倡教育,“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后因老病,屡请致仕,并作《告老诗》,以明心迹。是时,往岁和他一起同征之人,相继谢世,高允感逝怀人,作《征士颂》,尽书同仁之长。皇兴二年(468),献文帝扫平青、齐(今山东大部地区),诏高允赴兖州,祭祀泰山和孔子,高允作《祭岱宗文》。两年后,高允随献文帝北伐,获得大捷,又作《北伐颂》。高允愈老愈成,才思敏捷,文成、献文二帝时的“军国书檄,多允文也。”
孝文帝登大统,高允改任中书监,进爵咸阳公,加镇东将军。后任怀州(治所今河南沁阳)地方最高长官-刺史,是时他已年近九十,仍勤政为民,兴利除弊。太和二年(478),高允上书十余章,乞还乡里,文帝不舍,拜为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这时的高允,对官爵已无兴致,坚辞不受。明年,因高允在中书省理狱宽平,文帝“诏允议定律令”。七年(483),高允奏进乐府歌词,尽颂国家王业、符瑞以及先帝功德。九年(485),文帝令高允改定《皇诰》,班赐群臣。 高允又作《酒训》,鉴往戒今。之后,国家每有大事,皆询其意见。十一年(487)正月,高允辞世,享年九十八岁。撰有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左氏释》、《公羊释》、《毛诗拾遗》等,又有《算术》三卷,别有《文集》二十一卷,已佚。
高允去世多年后,中书舍人常景,对高允无比崇敬,率领高允惠泽过的怀州父老乡亲,“为允立祠于野王之南,树碑纪德”,并亲书碑文《遗德颂》,给予了高允极佳的评价。
二
高允宦海生涯五十余载,历经波谲云诡的官场之争,他不仅能够安稳度过,而且还不断升陟,这确是个奇迹,探其原委,我们只能从他为人行事中来寻求答案。
高允忠正,为了国家的稳固,他敢于谏诤君主的不善。在他辅佐五位皇帝的过程中,凡是有益社稷、百姓的举措,他都积极支持,凡是无益国家、黎民的政令,他都要进谏匡正。正平元年(451),太武帝下令大面积禁封良田,统归政府,与此同时,许多流民在京师游食,当时高允正和公孙质等人共同修定律令,太武帝问他:“万机之务,何者为先?”他因势利导,用自己少时贫贱、视田地如生命的经历,说明土地对黎民百姓的重要,规劝太武帝解除禁令,“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他也曾谏太子勿营立私田,与民争利。谏文成帝不要大兴宫室,以免劳民伤财;又上疏文成帝,建议当政者应以身作则,率先节俭。献文帝登基后,他上《兴立学校表》,诲导献文帝贵学重教,培养人才。孝文帝时,他又撰《酒训》,论酗酒之败德,用以警示孝文帝。因为他忠诚,所以君听之;因为他为国,所以君容之;因为他正直,所以君爱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