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十一.周全(永乐六年 1408年)
《明史·日本传》:“十二月,其国世子源义持遣使来告父丧,命中官周全往祭,赐谥恭献,且致赙。”又《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日本国世子源义持以父源道义卒遣使告讣,命中官周全往祭,赐谥恭献,赙绢、布各五百匹。”而《殊域周咨录》载:“八年,国王源道义死,命太监雷春、鸿胪少卿潘赐往行吊祭礼。”日本国王源道义即为足利义满,死于1408年,即永乐六年。据《明实录》记载,“宣德八年,遣鸿胪少卿潘赐行人高迁中官雷春等使日本国”,严从简或将这两次出使混为一谈。但这次遣使的任务似乎只有前往拜祭,不久之后,成祖“复遣使賫诏,封义持嗣日本国王,赐锦、绮、纱、罗六十匹。”
为了表示明廷对日本的重视,在使臣人选上,并未从行人司选派,而是派遣作为皇室奴仆的宦官充当正使前往日本,以显示明廷同日本皇室的亲密,之后又再次遣使诏谕新国王。不久,“时海上复以倭警告,再遣官谕义持剿捕。”
十二.王进(永乐九年 1411年)
《明史·日本传》:“遣王进赍敕褒赉,收市物货。其君臣谋阻进不使归,进潜登舶,从他道遁还。”《明实录》中无此次出使的记载,但有“二月壬辰朔,甲寅,遣使赍敕赐日本国王源义持金织文绮、纱、罗、绢、绫百疋,钱五千缗,嘉其屡获倭寇也。”从出使时间、内容上看,我们可以推测这两处的记载实际是一次,只是记载出使使命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从《明史》记载看出,此次出使过程似乎并不太顺利,只到达兵库就返回,可以说是无功而返。
十三.吕渊(永乐十五年 1417年)
《明史·日本传》:“乃命刑部员外郎吕渊等赍敕责让,令悔罪自新。”《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五年十月癸未朔,乙酉,遣刑部员外郎吕渊等使日本。”而《明太宗实录》又载:“永乐十六年四月辛巳朔,乙巳,行人吕渊自日本还”这两处的记载虽人名相同,但官秩不同,据《日本一鉴》:“永乐丁酉,刑部员外郎吕渊,改赠行人使日本。”这里明确指出了吕渊在出使之际改赠行人一职之事,印证了永乐十五年出使日本的使臣是吕渊。《善邻国宝记》中收有此次诏谕的文书。出使的原因在于倭寇侵扰劫持浙江松门、金乡、平阳一带,明成祖决定派使前去日本进行交涉,在递送日本的文书中,也严正警告:“尔惟迪父之行深自克责以图自新,凡比年并海之民被掠在日本者悉送还京,不然尔罪益重悔将无及。”临行之时,“捕倭将士擒寇数十人献京师,贼首有徵葛成、二郎、五郎者,讯之皆日本人”,太祖命吕渊一并送还日本。吕渊至日本兵库后,得日本国王足利义持命令,不准进京,只得呈上国书和倭寇俘虏回国。
永乐十七年,吕渊再次出使日本,义持仅派一僧人前去会见,并且不肯接受明国书,只将抄本带回。不久,吕渊带着一封义持不愿和好的笔录归国。
此后,由于倭寇的侵扰,明廷断绝了同日本的关系,明初交往频繁的中日关系也就此冷淡下来。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