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赵秩在日期间,与日本五山“梦窗派”禅僧春屋妙葩及其门徒交往甚密,春屋妙葩亲自从丹后云门寺到山口拜见赵秩,并赠送水银连筒一斤、獭皮一张。在春屋妙葩遗作《云门一曲》中存有大量这一期间两人互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得以窥见赵秩的文学修养,现摘录二则:“不问人间几变迁,山中甲子不知年。蓬莱仙阙应无路,丹穴云门别有天。”“江南独占百花新,忆昔玉生若损神。含冻未消千柱雪,向阳偷绽一枝春。”在山口滞留期间,赵秩还得到了领主大内弘世的款待,留有《山口十境》诗。此外,在日本山口县立博物馆还藏有三幅赵秩所绘的《寿老花鸟图》,流传途径不明。赵秩的出访对于加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赵秩的使团中还有一位名叫朱本的御史台掌记,留有诗《寄题吞碧楼》。
五.仲猷祖阐 无逸克勤(洪武五年 1372年)
《明史·日本传》:“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以四年十月至京。太祖嘉之,……乃命僧祖阐、克勤等八人送使者还国,赐良怀《大统历》及文绮、纱罗。” 《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九月癸巳,日本国王良怀遣其臣僧祖来,进表笺贡马及方物……遣僧祖阐克勤等八人护送还国,仍赐良怀《大统历》及文绮纱罗。”这里将此次出使的原因归结为护送日本使臣归国,并对日本亲王进行赏赐,但未具体说明出使时间。按《殊域周咨录》载:“五年,倭复寇边,海上不宁。上谓刘基:‘东夷固非北胡,心腹之患,犹蚊虻警寤,自觉不宁。议其俗尚禅教,宜选高僧,说其归顺。’遂命明州天宁寺僧祖阐、南京瓦罐僧无逸往谕。”我们大概推测洪武四年十月日本使臣入贡,次年初,明太祖遣仲猷祖阐、无逸克勤护送使者归国。此外,我们有必要对此次出使的真正原因作一简单考证。
洪武五年倭患加剧,侵扰山东、浙江地区,明太祖欲命人使日本进行交涉,时日本遣使祖阿、肥富来中国上表称臣,进贡马及地方特产,并归还被掠人口七十多人。太祖对此极为赞扬,考虑日本深信佛教,特派遣僧侣仲猷祖阐、无逸克勤等八人送使团回国,并赐给良怀亲王《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此外,此次出使的目的还在于探明日本国内的情况,克勤在《致延暦寺座主书并别幅》中曰:“帝召天宁禅寺住持祖闡、瓦官教寺住持克勤,命曰:朕三遣使于日本者,意在见其持明天皇,今关西之來,非朕本意。以其关禁非僧不通,故欲命汝二人,密以朕意往告之。”可见此次出使的目的极为复杂。这是明代首次对外派遣以僧侣为首的使团,在明代对外关系史上格外引人注目。
祖阐仲猷一行从明州(宁波) 出发,五日后,到达肥前的五岛,再经五日,到达博多。也许由于他们一行都是僧侣,而且有日本留学僧随从担任通事,此行顺利的到达了京都,进入嵯峨的向阳院,并在京都逗留了两个月,这是足利幕府和明朝交往的开始。此说也与宋濂“五日至其国境。又逾月,始入王都,馆于洛阳西山精舍”之记载基本相符。然而仲猷祖阐、无逸克勤一行抵达日本九州时,仍不免于“拘辱”待遇:“先是,日本王统州六十有六,良怀以其近属窃据其九,都于太宰府,至是被其王所逐,大兴兵争。及无逸等至,良怀已出奔。新设守土臣疑祖来乞师中国,欲拘辱之。无逸力争得免,然终疑勿释。”后,王又“欲延阐主持天龙寺,无逸独先还,无逸奉扬天子威德,谕以祸福,必期与阐俱。王闻其志不可夺,命舆马来迎”。留居京都期间,仲猷祖阐、无逸克勤与日本五山僧侣往来频繁,留下了大量诗文,保存在《空华日工集》中。此后,一行人在返国途中又拜访了征西府,赠送《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物,但良怀亲王却将二僧拘禁,至洪武七年才获释回国。
仲猷祖阐系嘉兴府天宁寺主持,鄞县(浙江宁波)人,俗姓陈氏,生卒年不详。道号仲猷,别号归庵,在日本期间还使用“四明桴庵”一别号。少慕浮屠,投慈溪龙山寺出家,后参谒临济宗名僧大德元叟行端和尚,历住江州圆通崇胜寺、明州慈溪芦山普光禅寺、香山智度禅寺等,赴日时为明州天宁寺住持。洪武五年祖阐奉命与无逸克勤出使日本,七年(1374年)五月回国,后隐居鄞之龙山。著有《禅宗杂毒海》十卷。
无逸克勤系金陵瓦官教寺主持,字无逸,亦称“且庵”,绍兴萧山(今属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少学浮图,通儒释书,为湛堂性澄和尚之法孙。洪武五年与仲猷祖阐等出使日本前被任命为金陵瓦官教寺住持,“不辱君命”, 明太祖称“学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赐白金百两,文绮二,并令克勤之父华毅给克勤蓄发还俗,复姓氏。其后,加冠巾出仕,历任考功监丞、山西布政使,颇得宠信。赴日前夕,僧宗泐曾写下《送祖阐克勤二师使日本》:“二师当此任,才力有余地。……祝兹将命行,孰有重于此。海天渺无涯,想念情何已。去去善自持,愿言慎终始。”
此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发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完全断绝了同日本的政治、贸易关系,但鉴于日本的特殊地位,仍在制定“祖训”时,将其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中。
六.一庵一如 天伦道彝(建文四年 1402年)
《善邻国宝记》:“今遣使者道彝、一如班示《大统历》,俾奉正朔,赐锦绮二十匹,至可领也。”这里所说的使者道彝、一如,即天伦道彝、一庵一如二人。关于此次出使的记录,《明史》、《明实录》中均无记载,原因大概与明成祖有意抹去有关建文帝时期的历史有关。出使的契机缘于日本使臣祖来奉表前来朝贡,惠帝大喜,考虑到祖来僧侣的身份,派遣一庵一如、天伦道彝禅师随行出使,日本国上表及明廷出使诏书均收录于《善邻国宝记》。
明使八月初至博多,义满特地前去参观。到达京都后,名使臣居于法住寺,日本方面以盛大的礼仪接待明使。天伦道彝、一庵一如在京都停留的六个月期间,与五山僧徒往来,游神护寺,赋有诗章。东福寺之岐阳方亨欲面谒二人,因官禁严,不得入门,乃以书函往来。事观《不二遗稿》、《卧云日件录》等书。
一如,字一庵,别号退翁,上虞孙氏子也。十三岁剃发为僧,入杭州吴山宝奎寺具庵和尚受学,砥砺佛学,“砺志所业,祁寒盛暑不少懈,一义之未彻,一疑之未释,乃究竟巳。攻苦□淡,逾久逾笃,遂深造阃奥”,声誉有加。洪武十八年出世,先后住松江崇庆寺、大恩寺、杭州天竺灵山寺主持。建文四年,奉诏与天伦道彝一同出使日本。回国后,掌僧录司兼主大报恩寺,深感“以法华如来奥旨所寓,非学者所易入,乃集众说为之注。太子少师姚公为序之,且称如公两浙一人。”成祖阅后,“奖谕再三,加以厚赉”。后,又与其他高僧一同校勘、修订《大藏经》,内容极为详备。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于京师海印寺圆寂,世寿七十四。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