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從高鶚《硯香詞》看“紅樓”的確解
從高鶚《硯香詞》看“紅樓”的確解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歐陽健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咸豐紀元辛亥立冬前,復莊道人畫梅眎老顛。絹長二丈高尺一,老梅一株花萬千。如龍夭而蜿蜒,之而鱗甲風中旋。藏頭露尾出復沒,神乎其神仙乎仙。曷不騰身上九天,雲行雨施為豐年。胡為倔強潛深淵,如蠖之屈誠堪憐。不得噓氣為雲,吐沫為雨,行龍之胸臆,徒為春蚓之縈,秋蛇之綰,安龍之困眠,不如化作大梅生海邊,繁花插晴昊,疏影橫桑田。華光過而取其韻,逃禪見而取其妍。煮石山農來樹下,取其花繁而瓣圓。道人究竟梅花身,玉雪為骨冰為魂。慕梅號梅結梅鄰,愛梅畫梅傳梅神。當其下手風雨快,絕去依傍無古人。槎枒破空出鹿角,圖轉胡旋成龍鱗。左拏右攫風雲屯,驚天破石雷霆奔。籲嗟乎,梅耶龍耶不可分。道人自寫胸中無聲之佳句,有色之奇文,李白不必誇萬言,畫梅聊博青銅錢。得錢相覓便沽酒,登樓痛飲娛嬋娟。春風秋月領花趣,香閨繡閣蕉龍涎。賞心樂事那有此,良辰美景堪留連。畫梅功德大莫大,道人得意圈復圈。顛題詩至此笑不已,要借道人畫梅潤筆開華筵。師雄重入羅浮夢,明珰翠羽來翩翩。人在花間月在抱,探龍得珠無恨焉。明正鄧尉梅花發,再約道人香雪海中高詠追前緣。

  梅伯為余題畫梅卷七古一章絕佳,刻在《壽鼎齋叢書》內,化為烽煙矣。當日倡和詩頗多,不能悉記。梅伯曾作《先大夫送唐石佛入焦山頌》長篇,刊在梅伯集中,兵燹之後,不知梅伯人間天上,書罷神馳。

  姚燮(1805-1864),字梅伯,一字復莊,號大某山民,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是清代《紅樓夢》三大評點家之一,著有《讀紅樓夢綱領》。他評論《紅樓夢》時,對於小說所寫的“十二釵”,是充分注意到了的。如第一回“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句下,夾批曰:“書名亦佳。”而當齊學裘稱其“好色”,並在他為美豔無匹的“水菓四官”等所繪的《懺綺圖》上,題上“金釵十二排兩行,抱琴執拂焚清香”的詩句,公然將青樓女子稱為“金釵十二”時,姚燮不僅未加非議,還“擊節歎賞,稱為得未曾有”,這就足以說明齊學裘的理解是正確的,“金釵十二”指的就是“美豔無匹”的“水菓四官”一類的妓女。

  關於“十二釵”與《紅樓夢》的關系,最早注意到的似是戴不凡先生,他的《〈紅樓夢〉詮釋·金陵十二釵》,在引用蔣士銓(1725-1784)《忠雅堂詩集》卷二十《李園高詠樓銷夏十二首》之四(作於壬辰1772):“芙蓉臉際美人多,十二金釵值幾何”、卷二十六《雜感十九首》之十四:“何取十二釵,媚我分尹刑”、《銅弦詞》卷上:“中年絲竹,列金釵十二,司空見慣”後,評論道:“這裏引用以上詩詞,只是想用以證明:曾經寫過妓女戲而且在南京揚州一帶居住過的蔣士銓,之所以愛用‘十二釵’一詞,該是他知道南京有個掌故的緣故:有一部品題妓女的書就是以‘十二釵’命名的。……原來,早就有一部品題金陵名妓‘十二釵’的書在流行了。因此,這位愛收羅掌故的方志編纂家兼劇作家的蔣士銓,在詩詞中雖常應用‘十二釵’一詞,但總是對它每露微詞,而不把它當作為姬妾或丫環的代名詞。蔣士銓對‘十二釵’每有不屑一顧之意,可是曹雪芹卻偏偏把自己的作品題名為《金陵十二釵》,從這個對比中,可以說明雪芹對金陵文士們所津津樂道的掌故並不是很熟悉的,所以他原先竟采用品題妓女掌故來用作為自己的書名了。他後來沒有堅持采用自己所題的書名,原因恐怕很多,但極可能也是由於他發現了上述問題的结果。”

  戴不凡先生以為曹雪芹對金陵的掌故不熟悉,所以竟采用品題妓女掌故“十二釵”來用作為自己的書名;事情恰好相反,曹雪芹之所以將的小說題名《金陵十二釵》,就是因為書中“金陵十二釵”的原型,即為秦淮的“曲中十二釵”之故。何以為證?第二回寫賈雨村發表“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的高論中,就以為“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上則不能為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偶生於薄祚寒門,亦斷不至為走卒健僕,甘遭庸夫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遊,近日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在賈雨村所開列的一批“偶秉此氣而生”的名單中,男性中有高人隱士、風流天子、詩人畫家、名優樂伎,而女性中除卓文君外,幾乎都是歷代名娼,其意豈非暗示書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麼?[紅樓夢引子]曰:“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早就點出了“紅樓”與“風月情”的內在聯系。

  從世俗的偏見出發,鄙薄“青樓文化”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不一定可取。施蟄存先生《雲間語小錄》有《聲妓》一則,中云:

  夏雪蓑《青樓集》所記若翠荷秀、連枝秀、顧山山,《輟耕錄》之天生秀,邵復孺《蟻術詞》所詠蟾宮秀,皆元時松城散妓。孫華《孫山歌》云:“墟裏歌姬日赴筵,上廳角伎似神仙。吾家每欲延佳客,十日前頭與定錢。”可知爾時郡中妓樂之盛,士夫宴設,輒召以行酒,此風自宋元以降,時為盛衰,固未嘗絕也。楊廉夫以妓鞋作羽觴,傳為韻事。曹雲西攜妓泛荷,邵復孺屢有詩詞,花月新聞,遂成故事。迄於明清之際,則龍潭畫舫,具體秦淮,山館笙歌,居然金穀。楊彰憐、王微、張婉、楊幽妍、沈嫩兒、薛翩翩、柳紫畹、吳澹如、沈倩扶,並玉貌俊才,蜚聲趙李,袖光照座,雋語粲人,歌囀遏雲,舞衣回雪,各有風流,爭傳豔史。吳梅村《九峰草堂歌》云:“憶昔溪山正全盛,征君比屋開三徑。筍屐籃輿鶯燕忙,酒旗歌板花枝映。處士詩成猿鶴知,尚書畫就煙巒潤。客過常逢太守車,書來每接高僧信。李氏名園士女遊,徐公別墅琴尊興。禊飲壺觴妙妓弦,餅師粔妝山翁印。”錢牧齋《茸城惜別詩》云:“鼓吹浮阛阓,笙歐沸市廛。橫陳皆二八,下走亦三千。”可謂有女如雲,殷其盈矣。時則何元朗、陳眉公、施子野、周勒卣輩,皆清狂才士,煙月主人,跌宕詞壇,風魔翠館。秉蕳贈勺,不無溺志之篇;對酒當歌,或出傷心之句。蓋時逢剝復,運值玄黃,荊高餘慷慨之情,托之劍築;屈宋負牢愁之志,寫以蘭荃。豈日鄭衛侈謠,亦以見士女都麗。姚世靖《憶舊詩》云:“三江秋月五茸煙,柳色驚心近十年。猶憶城南春水綠,金釵沉醉木蘭船。”乾隆中,桐鄉朱子年寄居吾邑,感其遺韻,賦詩云:“玉勒嘶春大道斜,勾闌一曲是誰家。何郎老去周郎死,腸斷菖蒲北里花。”則百年而後,猶為平康詩史也。康雍乾嘉四,民物豐盈,人文炳蔚。西園露飲,則蘭麝微薰;東閣飛觴,則釵鈿時墮。春藻堂文會有麗娟約仙,容居堂雅集有女郎鶯初,南華堂之宴有校書舒鴻,借秋山居席上有校書竹雲,此皆著於篇什,有文字可征者。他若無題有贈之詩,大道小姑之曲,綽約有人,呼之欲出。道光以後,士鳳變而淳謹,上焉者窮老研經,不悟裙裾之樂,下焉者呻吟帖括,妄希爵祿之榮,遂無復有淩厲跅弛之概。歌尊檀板,朱箔青樓,皆為駔儈所據,紈絝所主,品斯下矣。然丁步洲有贈唐好好之詞,朱鴛雛有詠薛杏兒之曲,空穀幽蘭,時或遇之。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文理导航(中旬)《文理导航(中旬)》
《文理导航》(旬刊)创刊于2010年,系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的面向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刊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植物保护《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杂志,于196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982/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实验技术、...
品位·经典《品位·经典》
《品位经典》杂志,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35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化纵横、...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年刊)创刊于2002,由“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内容以国际敦煌学...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816/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新疆电力技术《新疆电力技术》
《新疆电力技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