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药液配制时 无菌操作不规范; 8 6 7 336 制定流程,开展培训,
污染 脂肪乳剂分装时污染; 加强督查;开展提高手
手卫生依从性不够 卫生依从性持续质量改
进项目;使用蠕动泵,避免脂肪乳剂分装
置管操作时无 操作时患儿不配合; 5 7 5 175 置管时增加助手1名;
菌区被污染 无菌巾准备与实际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无菌
操作需要不相符 巾的大小和数量
未按制定流程 未对流程进行规范培训 8 2 5 80 修订流程,规范培训与
进行操作 与考核;操作人员慎独 督查;落实置管与维护
精神不够;没有很好的 的清单核查制度
监督机制
多次穿刺延长 操作者技术不熟练; 8 6 1 48 加强置管操作带教;患
操作时间,增 患儿静脉条件差; 儿静脉条件差者直接由
加感染机会 操作时缺助手 老师操作;操作时确保配备助手2名
配制环境不洁, 药液配制在普通 7 5 1 35 脂肪乳剂配置在医院静
引起液体污染 治疗室环境,且 配中心完成;科室治疗
治疗室通风欠佳 室安装超净台
置管操作环境 无独立置管操作 3 5 1 15 设立单独置管操作间;
洁净度不够 间;机械通气患 机械通气患儿尽量不安
儿移动困难 排置管
1.2.5针对RPN值进行临床改进
根据RPN值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确定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针对讨论确定的7个主要失效模式,提出改进措施,重新设计新的流程并测试,具体落实责任人员,按照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制定实施进度表,在工作中落实。
1.2.6分析改进后效果
为比较引入FMEA在PICC相关血行感染风险管理中的效果,比较两组RPN值以及PICC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评估新流程效果。
1.2.7统计方法
临床资料回收后采用EXCEL录入数据,并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两组PICC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PICC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比较
导管相关血行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组别 置管例数 导管日 感染发生例数 发生率(‰)
对照组 69 1242 7 0.56
实验组 76 1387 1 0.07
X2值 5.21
P值 0.03
两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RPN值
潜在失效模式 对照组 实验组
更换药液时局部污染 448 280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