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猪咬尾症在现代规模化养猪场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猪场饲养密度较大,饲养管理较差的情况下,发生猪咬尾症较多。如果对这种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则会发生猪的尾巴溃烂和化脓,严重者则死亡,继而对猪只的生长发育以及猪场的经济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找出诱发猪咬尾症的真正原因是防治该病发生的关键所在。本文就猪咬尾症主要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控制该病的发生提高依据。
关键词:猪 咬尾症 病因 分析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应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1]。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1 动物本性
猪的正常行为有吸吮、哄地等,当环境改变时,这些行为不能得到满足时,则会导致出现咬尾。在现代化生产中,猪的饲养周期缩短,实行早期断奶后猪体内还存在“吸吮回归性”[2]。,它的吸吮行为和按摩母猪乳房行为仍然强烈,当不能进行吸吮、按摩行为后便会寻找其它吸吮对象,如:外阴、奶头、尾等,特别是尾巴,逐渐地吸吮行为变为咬尾行为[3]。尤其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其生命力强、行为活跃,更容易发生咬尾症。猪的哄地行为也特别强,把猪放在光平的水泥圈舍地面,不能哄地,又没有稻草、杂物这种行为就可以诱发咬尾。此外,在封密的条件下,猪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容易相互攻击,发生咬尾现象。
2 饲养环境因素
2.1环境单调
猪具有探究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动物(其它猪摆动的尾巴)极易吸引导致咬尾现象。长期的单调环境也会刺激猪体内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加剧动物应激反应,增加打斗行为。
2.2 环境不适
猪的嗅觉较灵敏,当猪舍内卫生条件差,圈舍通风差,不及时清扫粪便,易造成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积聚,高浓度的有害气体会通过猪只的呼吸作用造成神经系统混乱,引起猪群的不安定,从而更刺激了咬尾的发生。还有猪舍的光线,当每年春季到夏季光照时间变长、强度变大或清晨到中午光照增强时,如果猪舍避光性差,易诱发咬尾症。另外,猪舍内温湿度也能引起咬尾症,温度变化较大、高寒高热、湿度较高,易诱发咬尾症。
2.3 地面的类型
随着现代化养猪模式的快速发展,大多猪舍内的地面都采用漏粪地板,由于粪沟中的污浊的气体容易污染猪舍内的空气,咬尾现象也逐渐增加,比使用普通水泥地板发生咬尾症的比率较高。
3管理方面因素
3.1应激反应
仔猪从产床下地分窝的时候,对环境不适应,不同窝的仔猪分在一起,彼此不熟悉、体重不一,往往体重较小、身体弱的猪常常成为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就会诱发其它猪强烈撕咬。此外,很多管理上的应激,如抓猪、惊吓、注射、称重、去势、过热、过冷、运输等。
3.2饲养密度
猪群的大小要适宜,猪的饲养密度一般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上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如过于狭小,猪的饲养密度过大、相互接触的机会、面积次数增多。猪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采食、饮水而相互争抢,加之有害气体浓度大、猪的运动受到限制,会感到烦躁不安,增加了相互咬斗行为,引起猪群内的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发生,相互模仿,很难控制。
3.3饥饿与饥渴
饥饿的猪群活动频繁,当给予饲料时,会采食激烈,造成争抢而导致的咬尾现象。当喂料量不足,时间间隔过长,猪也会因饥饿而相互咬斗。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采食时群居次序不合适,竞争不到料槽采食的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噪而寻找东西来满足强烈的食欲,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就成了被咬的对象。一般在夏季,猪的饮水量会显著增加,如有供水不足,则会导致饥渴过度而引起的咬尾现象。
4营养因素
4.1粗蛋白质
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或能量/蛋白比不平衡时,会影响猪体内蛋白质代谢[4]。,并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兴奋、打斗、咬尾等。给生长猪饲喂含粗蛋白质12%的日粮3~8周,咬耳、咬尾现象明显高于饲喂粗蛋白质15%日粮的猪[5]。。
4.2矿物质
如日粮中食盐不足,其咬尾、咬耳的次数会增加,还可能表现异食癖,如食粪、食泥等。猪生长前期缺乏镁、铁、锌、铜、钴、碘、硒等营养元素,会产生惊厥、不耐受应激等异常现象[6]。,镁缺乏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钙、磷不足或不平衡均可导致其行为异常。
4.3 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代谢酶和辅酶的组成成分。如果缺乏,则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代谢混乱,引起味觉异常,常会导致异食癖和内分泌失调,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
5 遗传因素
咬尾在不同品种中出现的机会不同,比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就趋于严重。研究人员将35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现猪只打斗,互咬现象十分严重[7]。另外有些异常行为的个体容易于其它猪发生咬斗。
6 转群
在每一次转群后,猪对新的地面、料槽、饮水器以及各种圈舍其它各种设施陌生需要对环境的熟悉,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表现十分活跃,常常发生追逐咬斗。转群、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的强烈应激,发生咬尾。此外,转群后,猪栏内猪只体重大小悬殊,体弱的是常被咬的对象。
7 控制
在发生咬尾症的初期时,如果未及时的发现与控制,就会顺应猪的模仿习性,影响其它猪模仿学习,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种蔓延开来。由于猪喜欢舔咬带咸味的东西,一旦咬伤后出血,更容易吸引其它猪来舔咬,从而促进咬尾的发生。
8 疾病因素
猪只体表有虱子、疥螨等外寄生虫,猪由于皮肤很痒,会在墙壁摩擦,导致耳后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从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当猪体内有蛔虫时,它容易攻击其它的猪,有一些病症可以促进咬尾行为,比如肠胃炎、贫血、伪狂犬病等。此外,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健.畜牧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李炳坦.养猪技术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赵志良.断尾技术好处多[J]. 中国畜牧水产报
[5]陈小华.动物生产技术于动物医学[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王春林.在热应激条件下保持生长和生产[J].猪于禽 ,2000 3 19—2
[7]董继红,张志刚,张千普.猪咬耳、咬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