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现场模拟、小组讨论、同伴教学、举手提问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要素渗透到课堂中去,并在课后思考题的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实现结合课后思考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目的。
关键字:低年级课堂教学、语文要素、培养能力、能力提升
在全国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科书中,编者没有将语文要素在单元中显性呈现,但认真仔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在多个单元中编者像用一根长绳把语文要素串联在了一起,贯穿在整个单元中,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文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明确语文要素,正确解读课后习题,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教学思路,明确单元组织结构,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做到教学时有章可循,顺理成章的将语文要素落实在各个环节中。那么,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把语文要素有效落实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规划,明确重难点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会感到有很大的难度,这时老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认知空间和接触契机,重视识字写字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以第三册第四单元中《黄山奇石》为例,学习重点就是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落实语文要素呢?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就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吧!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首先让学生感受到黄山风景区的美,《黄山奇石》的作者虽然用形象生动地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黄山奇石描写的活灵活现,但对在校学生来说,几乎无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形态各异的奇石和变化多端的美景,他们无法单从课本的描述中感受到黄山的壮丽景色,此时,借助多媒体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进行简要介绍,就会让学生对“黄山上的奇石”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随后自然导入课题,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高效学习字、词,增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之前的识字基础,降低识字难度,鼓励学生多观察汉字的结构,发现构字的特点,运用字的结构特点,牢记生字词。如:日+京→景,少+目→省、优-亻→尤,加一加,减一减就能帮助学生轻松认识许多字。在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难以区分易混淆的形近字,学生难以区分,教师也难以运用语言清晰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是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组词的方法来区分相形生字的,如巨(巨大,巨人,狂风巨浪)、区(山区、景区、区分)等等,都可以高效的学习生字。很多人认为“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就一定要指向课文中的新词句,其实并非如此,课文中一些特殊的词语,也可以成为联系实际生活的解释依据:如“陡峭”,很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提出这样的质疑,“这里为什么叫陡峭”,看似与语文要素“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句”关联不大,但要理解它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画面,再组织引导学生用“陡峭”造句“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登上了庐山的看庐峰”,体会“陡峭”的坡度是直上直下,从而理解词语的含义,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章深处,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发挥想象、边读边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读书是一种个性感悟的心智活动,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对重点的字、词做上圈圈点点的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边读边想,边想边画,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读书活动中,让学生在圈点中品味字词的含义,提高想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中,通过用多媒体对黄山美景的呈现,让学生领略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沉浸其中,学习兴趣极其浓厚,求知欲望格外强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参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于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想象画面,让学生对“大石头”有趣的造型了然于心,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块石头的造型,想象成一只可爱的猴子,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把“抱”“蹲”“望”圈一圈,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猴子,一边想一边学做“抱”“蹲”“望”,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多读几遍就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了。这样既为解答课后习题做好了铺垫,避免了课堂中但单纯为完成课后习题而指导,为习题而练习的机械化操作误区,又突出了重点,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有机融入,突破难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起步,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促进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黄山奇石》中难点就是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为了让学生对“翻滚的云海”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随机播放了“翻滚的云海”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不由自主的一遍又一遍朗读了课文中的第三个段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再让学生理解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就容易了,感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得到了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三、自然渗透,训练落实
统编教材每一单元由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语文要素贯穿在每一个单元中,而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表现方式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细化后由浅入深逐步落实的,每篇课文课后习题中除了识字表、写字表外,另外还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阅读,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结合阅读的表达涉及字、词、句、段、篇,关联阅读后表层信息的整理,提出与交流,课后练习课文表达的内容、方式和要求。二是表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组员还有全班同学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的字词句等相关信息谈感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阅读活动深入下去,自然渗透到课堂活动中了。三是拓展延伸,课后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的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加深理解,写一写进行小练笔,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说写练习中有收获、有发展。如《黄山奇石》课后练习的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就是读句子,再观察图片中的石头,运用句子中的“好像”“真像”等词语写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中的知识,仔细观察,发挥想象,小组交流。通过观察第一幅图,有的学生说:“它好像一只蹲在山头的天狗,静静的望着远方”,还有学生说:“月亮出来了,那块石头好像一只大狗蹲在陡峭的山峰上,一动不动的望着天空中的月亮”,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从学生的词句中不难发现,他们适当的运用了课文中的一些字、词,也就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达到了好的学习效果。又如课后练习的第三个任务中,要求学生选一组词语说出某处的景物,有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组词语“风景、景色、风景如画”写一处景物,“金秋的北京,风景如画,漫步在山间,欣赏着秀丽的景色,不禁赞叹,香山红叶真是风景如画啊!”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提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从《黄山奇石》这课教学中,我认为要让学生注重对课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领会、感悟文意,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
总之,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我们要整体规划,明确重难点,根据当前国家刚刚推出的“双减”政策要求,更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把语文要素有机融合、自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稳步推进,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要素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P1-P4
2.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二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7:P46-P48
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