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心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发展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对学生掌握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为今后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敢于质疑形成自信人格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发散思维。
一、发散思维及其重要性
2022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修订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创新导向”,继承原有课程的经验,借鉴先进的理念,推动我国育人变革,重点培养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方式的学习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首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发散思维就包含在其中,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所以,培养发散思维是当下培养学生的迫切需要。
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我们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建设者,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呢?可以确定一定不是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派”,更需要能引领本行业的极具创新能力者,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循规蹈矩”的人才不再适合,因为作为行业的领路者需要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创新开拓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对事物多方位的思考,也可以说是思维的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就是最合适、最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培养发散思维是未来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中国现阶段孩子的类型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孩子是家长的导向,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等级别的家长,以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为使命,即使孩子到了初中也是如此。这使得孩子在学习、思考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懒惰”。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是缺乏对客观事物思考的积极性、多元性、创新性,这样发展下去将导致个人自信品格的缺失。而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将促进学生现在以及将来对客观事物多层次、多元性的思考能力的发展。所以,培养发散思维是使学生具有自信人格的迫切需求。
二、发散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我们知道,一节物理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来完成的,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以及娓娓道来的知识点阐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列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时,学生多列举的是书中的实例,如篆刻刀、破窗锤、蚊子利用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拖拉机履带、火车铁轨、载重汽车利用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这时教师点评读书很细致,这些都是书中的例子,很好!如果能想到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就更好了!此言一出,学生的思维立刻飞出了课堂,接下来,铺天盖地的实例来了……教师每节课都注意这样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将不再受限在教材这个“盒子”,而是在盒子里的内容之后,再向周围广阔的空间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开阔,具有流畅性、多元性。
初中物理的基本理念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一课,压强与压力的概念易混淆,而且压强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难点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生活认知存在缺失或者不足,所以会觉得抽象和难于理解,所以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学生在“雪地的两个同学”得到压力概念之后,教师马上安排区别压力与重力,接着由小实验“受压铅笔”等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引导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设计过程中提倡不局限于书中实验方法和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器材共选用,避免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实验后引出压强的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压强与学过的哪个物理量类似呢?”这时学生可能会说“速度”也可能会说“密度”,具体是哪个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掌握熟练的概念,越熟练的就效果越好,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更好的理解压强的概念。利用类比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对已掌握的旧知识以及对熟知事物的回忆,并有意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达到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目的。并且这种方法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更具流畅性、开阔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的基本理念提倡“发挥评价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学生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代表肯定的肢体语言,一个代表评价的眼神,学生都会心领神会并做出反应。所以,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具有导向性。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液体压强》一课教学时,一名同学提到:“深海鱼出水会死”并用液体压强解释,我马上评价他,很棒!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好!这样评价看似平常但学生看到了老师对对这种“联系”的认可,便纷纷学习,课后纷纷找我汇报自己在此方面的“成果”,如:他知道“三峡船闸—世界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世界最大的内陆船闸等多少个世界之最……。教师的这种评价引导,不但使学生更愿意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使得思维不在受限于书本内容,使得思维更加灵活,开阔,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意义
记忆是个体经验在大脑中的印象,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的编码的存储。每节课的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等通常对学生只会产生“短时记忆”,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使他们变成“长时记忆”,而且“遗忘的一般规律”又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我们及时完成这个帮助学生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任务,暨在课堂内就要做这件事。那么,如何完成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呢?那就是在课堂上就把物理概念、规律、定理等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等建立一个联系的纽带。例如:教学“光的传播”这个内容,让学生尽量多的联想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学生想到了“站排”,那么学生每次站排的时候都会对“光的直线传播”进行强化。再如: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的轻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联系到“走路”“拿东西”等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普遍性显而易见,而学生每次“走路”“拿东西”,都会对“摩擦力”这部分内容进行强化。也就是教师在课上就有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自主完成这种“纽带”关系的建立。这样在每次接触到身边的相关事物的时候,都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强化,也就是不断的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与“复述”,这种“成功编码与复述”就会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使学生对物理内容的记忆。
物理学的每次重大成功都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比如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的“技术革命”,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能量的新里程碑,使机器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电的利用更使人类飞速发展……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物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由物理走向社会”,由学到用,变成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而学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刚好可以促进这个任务完成,使学生最终成长为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1)郭小群.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2021.
(2)陈淑丽.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