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院引领乡村孩子放飞科学梦
徐州市杨西小学 郭胜
摘要:个人所在的小学处于乡村,学生在科学方面与城市的孩子相比,所见、所感、所知都相对匮乏。学校在成立少年科学院后,与城市发达学校结对子,主动学习借鉴引领他们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借智借力。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引领学生多读科技书籍,关注科技新闻报道,多做科学实验,进行综合实践研究,多思多想多总结等形式,全力开展乡村孩子科技教育,放飞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
关键字:少年科学院 科技活动 乡村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江苏省综合实践教研群里,一名老师朝夕不倦地分享着他们学校科技活动及成果。他就是徐州市解放路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张文强老师。张老师的分享引起了一位乡村小学郭胜老师的关注。郭老师主动加张老师好友,请教张老师在学校科技教育方面的做法经验,张老师倾囊相助,将自己多年积累成功做法分享出来:成立少年科学院,指导孩子多读科技书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比赛……。在郭老师的努力下,杨西小学与解放路小学建立科技教育帮扶互助学校。在张老师指导下,在区少工委张大队,市少工委贾晓雪,以及省少年科学院陈胜领导的帮助下,杨西小学顺利通过了省少年科学院会员单位的审批,成为其中一员,为学校实现乡村科技教育的教学梦打下基础。
二、初试牛刀,首次参加科技活动获众奖
2021年,在张文强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杨西小学第一次参加第十七届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取得了一些成绩:科幻绘画6人次获奖;厉俊清同学科技创新研究小学论文获得市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Scratch市级比赛有3人获一等奖,多人获二三等奖;电脑制作1人获市一等奖;综合实践案例获市一等奖;省天文知识竞赛9人获奖,1人科技小论文发表于《科学大众》杂志,我校还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这些奖项,是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前行。
三、借鉴引入,结合乡村学校实际,创新实施科技教育
1、杨西小学简介
杨西小学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数次搬迁,几易其名,历经沧桑,却始终不改立德树人之初心。学校位于连绵起伏的九里山北侧,南邻北三环,西靠徐矿城,地处泉山、鼓楼、铜山三区的交汇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步入校园,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绿树成荫,百鸟争鸣,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目前,学校有18个班级,51名教师,教学设施齐全,课程资源丰富,呈现出“小而精,小而美”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各级竞赛和活动中更是屡创佳绩,是群众心中的好学校。
2、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发参与科技研究和学习
加入省少年科学院后,学校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开放校图书室,推荐学生多读科技书籍;不仅在科学课教学上重视学生的实验教育,平时开放探究室,让学生多做趣味实验;结合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研究,有的孩子坚持养蚕,观察研究了蚕的一生,有的孩子研究鸡蛋孵化成小鸡的全过程,有的孩子研究农村不同地块土壤结构,土质营养成分,并给农民提出适宜种植哪些农作物的建议等等;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方面的绘画,孩子们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提高想象力;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加入适合自己的学校科技社团(创客,电脑编程,综合实践等);积极参加少年科学院科协等组织的科技活动比赛;教育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写研究性小文章;通过学校公共号“杨西小学的日常”,校报《希望》,视频平台等展现每一个孩子学习成果,将学生活动情况及获奖情况宣传分享,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激发了学习科技的动力,深受家长们的好评和支持。
3、学校大力支持,借智借力,上下一心。
学校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即上下一条心,拧成一条绳,全校一盘棋。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大队部负责人任组员,齐抓共管,责任到人,分工不分家,上下一条心。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提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强与科普教育基地的联系与合作。丰富活动载体,拓展活动空间,提升活动覆盖面和参与率,一体化推进科技教育落地落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软硬件配置上,和城市小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不抱怨,取长补短,借智借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做到最好。解放路小学与我校结为帮扶学校,张老师赠送了不少科技书籍和其他资料,丰富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视野;科技活动缺少硬件,在鼓楼区电教馆宋馆长帮助下,我们从北辰小学借来机器人设备,从中山外国语小学借来实物编程设备,兄弟学校的帮助,使我们学校科技活动顺利开展。
4、畅谈体会,感悟科技活动带来的乐趣体会。
“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造福人类。”这是很多孩子的梦想。要实现梦想,就离不开一群引路者和筑梦人,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就是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和筑梦人。听听杨西孩子怎么说:
学生一:五(1)班李禹泽,平时喜爱科学探究,擅长设计制作,经常创作出一些小作品,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学小工匠”。
李禹泽说:我是一名无人机爱好者,从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这个项目了。当时,学校的社团刚刚引进无人机,很多同学都感到好奇,我也不例外。在郭老师的鼓励下,我第一个报名学习。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无人机的构造与原理,并演示无人机躲避障碍物、切苹果等趣味项目时,我们都发出阵阵惊叹,我和赵智宸同学还亲身体验了一番,意犹未尽。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无人机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尤其是当经过思考和尝试,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时,更有满满的成就感。
初学无人机时,学校的无人机只有四架,而社团有20名同学,“僧多粥少”,平均5人合用一架。尽管大家内心里都非常想第一个操作,但互相谦让。我们还制定了两条公约:女同学优先,男同学靠后;普通同学优先,班干部靠后。记得有一次,云淡风轻,同学们操作无人机时非常顺利,当轮到我时,突然起了大风,我掌握得不太好,无人机在半空中飞行时不受控制,直接卡在一棵杨树的树枝上,我吓了一跳,生怕无人机报废。老师搬来梯子,把无人机取下来,仔细观察,重新固定螺丝和主机,还安慰我“不用担心”,好在无人机的表面只是有轻微的划痕,依然可以正常飞行,我虚惊一场。
学生二:六(1)班厉俊清,从小就是一个热爱观察、喜欢思考的孩子。现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更加体会到科学的神奇魅力。
厉俊清说:我无意中听到一些游客和市民徐州建设的子房山和九里区襄王路隧道存有争议,认为这两处隧道是在已有的路上补加的,没必要建设。为揭开这个争议的谜团,我深入实地考察,采访城市道路建设专家、旅行社资深导游、市教研室科学教研员,查阅资料,有了更多新发现,揭开建设这些争议隧道的原因,并提出发掘和展现徐州隧道文化的建议,整理成《徐州隧道建设中的科学》一文,荣获科学小论文一等奖。而且,在获奖作品点评会上,南京师范大学陈晔教授在线上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点评,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方向和完善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这项比赛。之前,我对比赛规则、项目和要求并不了解,于是,我就向郭老师请教。在他的指导下,我对科学探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一般要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可以调整方向,请教他人。在小论文整理阶段,要注意论点明晰、论据丰富、思维独特、格式规范、结构完整、过程可信。
学生三:六(3)班赵智宸,和李禹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是同学们公认的“黄金搭档”和“完美CP”。
赵智宸说:在三年级时,我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逻辑思考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注力,更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程序思维”去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在去年举行的徐州市中小学首届程序设计大赛中,我以高分通过校级选拔。在决赛现场,我认真思考,沉着应战,理论题和实践题都顺利过关,最终荣获全市一等奖的好成绩。编程是学校的热门爆款社团,每学期招收学员,都是人满为患。厉恩程同学学习编程的时间晚,但他悟性高,爱思考,进步快。在报名参加徐州市中小学首届程序设计大赛时,他荣获二等奖,也非常棒!
5、抓住国家科技项目建设进展,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
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当得知“天宫课堂”要直播的消息时,学校临时调课,由班主任组织观看,有些同学不参加延时服务,班主任还特地在班级群里提醒孩子们及时收看或者收看回放。同时,科学老师还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观看、交流,并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他们大呼过瘾,尤其是上面提及的这三位同学,当时更是感慨万千。
李禹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让我情不自禁地连发五个感叹:感叹中国的科技无比强大,感叹太空家园的设施是如此与众不同,感叹空间站的功能如此厉害,感叹中国人的智慧是多么无穷,感叹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小学生!
厉俊清:妈妈经常告诉我一句话:宇宙很谦虚,虽然它能包容一切,可是它却叫太空,我从小就对太空充满了好奇。观看“天宫课堂”第一课后,我更加激动。我问妈妈,如果有一天,我也登上了太空,你会为我骄傲吗?妈妈说,当然会了,不只是妈妈骄傲,中国人都会为你感到骄傲。当然,想去太空并不容易,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毅力、坚持的精神,更要有追逐梦想的坚定信念。
赵智宸:收看“天宫课堂”前,我特意搜索了宇航员的故事,了解到他们背后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王亚平阿姨已经是第二次进入太空了,很多人会说她幸运,但我觉得,她比男宇航员更努力刻苦。因为训练强度不会因为她是女性就对她降低标准。还有一些宇航员,他们虽然同样刻苦训练,但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天空梦,而是心甘情愿作为一名备选人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随时准备着。虽然他们的故事都不一样,但精神都是相通的:勤学苦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正视苦难,美好才会如约而至。
还有很多科技成果和新闻让孩子们为之振奋,比如:神舟飞船的发射和以及返回仓安全返回的过程,歼20航展,第三艘航母福州号的下水等等,这些都激发了同学们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在一次次探索和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浓厚的爱国情感,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的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