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素端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第四中学 邮编 051530
摘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概念的引入与生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正理解概念,在概念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引入与生成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题不懂的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
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形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进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符合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这样就很容易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概念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视了“整式”,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是两个角之和为180度(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对本质属性的分析,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是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当他们学习了图像,研究了图像的性质就能根据a给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像的对称轴,由a、b、c可得出图像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就有了深刻记忆。
三、概念的记忆
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与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类似的相关的概念做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显得无比重要。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相互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形式出现,会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定能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究。青春岁月:学术版
(2)吴倩,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究。未来英才:
(3)孙青,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究。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4)于连娟,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究。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5)祝思林,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究。读写算:教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