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您觉得目前社会暴发诚信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选项
回答人次数
占调研总人数比例
A个别人素质较差
42
28.0%
B、学校道德教育欠缺
52
34.7%
C、社会大环境较差
127
84.7%
D其它
8
5.3%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关于“社会暴发严重信任危机的原因”调查中,认为“社会大环境较差”的比例较高,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较为普遍的认识。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欠缺”及“个别人素质较差”的也分别达到34.7%和28%。我们知道,“社会大环境较差”是一种“总体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所在的“领域”入手,为解决“社会大环境较差”的现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次问卷最后一个问题为开放题,题目为:您对目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哪些意见或建议?要求调研学生进行概括性回答。针对此题的回答,同学们也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让笔者颇为欣喜。这也充分证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也同样适合于学校教育,要多和学生们交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灵感迸射出火花。由于问卷中观点部分的文字描述内容较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部分优秀观点将在下文的相关章节中一并整理体现。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思路和方向
针对社会出现的严重信任危机问题,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对现有德育教育思路和模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1、摒弃传统思路,正视现实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上的现实做法体现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基本完成,到了高中,主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到了大学阶段,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外,近年来又增加了法律常识方面的教育。我们知道,“职业道德”这一特定领域的教育,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早期几乎不会涉及,到了大学阶段本该是接受此类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但由于职业道德被归属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按照前述所说的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在中学阶段已经完成”,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在此时又被理所当然地忽略了。这从当前各级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便可一清二楚,本人在相关文章中也有专门列举和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教育观点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教育最终要回归本质,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已经在当前社会组织中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任其发展下去,那后果更将是不堪设想。
2、改革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现有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已经严重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通过本次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观点,结合中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先进经验,笔者认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改革现有教材
前文已有论述,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完全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前及未来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对其进行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以系统的教育形式体现。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首先我们应该对现在高校的思想教育教材进行调整,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课时量所占比重。教材应全面介绍职业道德内容,介绍主要行业对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让学生作为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教材的改革,也不能仅限于思想教育课程,对于当前大学生重点学习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应该渗透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内容。专业课老师在进行授课时,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内容向学生传达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使学生能充分结合专业实践来理解其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课老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总体和分支的关系。
在教材内容编写上,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原则,让人感觉庄严而又神圣,但却模糊和抽象,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做起,也不知如何实施。根据这个现象,我们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要求对职业道德的表述明确、具体,对具体领域应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便于学生掌握,具有可操作性。
(2)改进授课方法
我国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授课模式,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比如知识传授进度快、效率高。但教育不仅要考虑到“教”,也应该考虑到“学”,老师是教了,但是,学生能学得下去吗?学过后能接受吗?很显然,我们传统的单一模式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从前述调研问卷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支持率较低,而实践教育和渗透教育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和推崇。因此,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可以考虑发展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
针对实践教育,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在平时授课时,可以和相关企业、机构或团体合作,对德育教育的导师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让导师通过企业或组织的具体实践案例宣讲职业道德理念,传播正向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我们也可以采取设立实践教育基地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去”,参与不同形式的道德实践教育,接触到更多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相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更具有说服性。另外,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职业院校都安排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教学模式,让实践课程作为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契机和职业道德观念向职业道德实践之间转化的桥梁和中介。
针对渗透式教育,我们要从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入手去打造。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老师或就业指导老师的任务,我们其它专业课老师可以无须重视。渗透式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要从大学生学习的相关专业学科入手,将职业道德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3)道德教育与法规教育相结合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道德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它只和自己的个体素质相关,不受法律约束;而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因此,我们在做好德育教育的同时,也一定要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法律来确保“道德的底限”不被突破。具体实践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方面,要注意应尽可能与国家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相结合。尽可能做到使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紧贴法律规范,使得职业道德多一些法律的表现形式。其次,在教学上,我们德育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主动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联系,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把握并做到严格遵守。在此,我们也强烈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职业道德教育不再只是谈论理想状态,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