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较为短缺。导师的素质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队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于近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人数激增,导师队伍不能满足指导学生的需要,常出现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一方面是导师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听到的是被“放羊”学生的抱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四是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不足。我国研究生科研参与度一直比较低。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习惯于接受和吸收现成的知识,从课题方案设计之初按照导师的想法和思路,到课题准备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再到进入课题研究,按照导师指导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活动,学生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学生主动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三、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志,而研究生质量和数量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自198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将研究生教育正式纳入我国学位系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发展历程较短,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亟需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化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它规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规格要求和培养方向,它规定着所培养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构建科学的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明确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是复杂多变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设定上也应多样化,不仅要体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实践型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界定上,推进“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到“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培养目标的转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指出:“改进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模式,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
其次,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规定本专业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学制、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培养方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贯彻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暂行实施办法》。制定培养方案还要联系各个大学的具体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注重发挥本校学术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形成研究生教育特色。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式,及时反映学科领域里最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既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又要体现前沿性、创新性、开放性;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消除学术门第的偏见,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打开视野,才提高科研想象力和创造。
第三,建立多样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面对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导师规模的不足,我国更应该严抓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选聘制度,设立科学严格的导师遴选指标体系。博士生导师制度,可以尝试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教师或专家组成,共同对博士生进行指导,为博士生营造出更为综合的学术氛围,开阔学术研究视野,这样有利于形成博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可采取协作培养模式的双导师制,从企业和相关部门聘请专家与本校导师对学生进行协作培养,而且这对于缓解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师资不足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总之,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应满足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论和科研能力掌握,还应通过探索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生产实际,在本学科的研究课题上寻求新的突破,导师队伍的多样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环节。
第四,增加科研和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
我国研究生的科研活动都是围绕学位论文而展开的,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比较有限,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我国应该加大科研和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这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也应该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去;其他如工程技术类等应用性较强学科研究生也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比例更应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R].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2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全林. 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01):82-85.
蹇兴东. 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46-48.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