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苯酚与乙醇分子中均含有羟基,我们已学习了乙醇的性质,乙醇有无酸性?对于苯酚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提出你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由代表汇报。
【学生4】苯酚有没有酸性?
【学生5】苯酚的酸性强弱如何?
【学生6】苯酚的酸性有没有碳酸强?
……
【教师】针对学生4的问题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7】可在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教师】取2mL苯酚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紫色石蕊试液不变红色,说明什么?
【学生8】说明苯酚没有酸性。
【学生9】不一定,苯酚可能具有弱酸性。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苯酚是否具有弱酸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据相关反应原理,逐步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投影】探究苯酚是否有酸性及酸性强弱。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5)向(4)的液体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
(6)向(5)的液体中加入稀盐酸或通入CO2(向溶液中吹气)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教师】板书: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问题3】通过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相同浓度下相关物质的酸性强弱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学生】板演+NaOH溶液、溶液+HCl溶液、溶液+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反应及反应原理得出酸性强弱:HCl﹥H2CO3﹥﹥C2H5OH
【投影】板书1.弱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略)
【教师】根据实验内容(6)中的现象,结合有关反应方程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启发学生生成的苯酚为何不打↓符号)
【学生10】溶液中出现浑浊,是苯酚形成的何种分散系?悬浊液还是乳浊液?
【学生11】为什么苯酚溶液中通入CO2,反应中生成的是Na2CO3?能否生成NaHCO3?
……
【教师】针对浑浊问题,可将液体静置后再进行观察。对于学生11的问题,可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水、Na2CO3溶液、NaHCO3溶液、苯酚等进行探究。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探究和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运用类似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并付诸实验,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11的问题,课上可不作解释,留下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同时学生通过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的较为完整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主要环节,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4】探究苯酚能否与溴(溴水)反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据此,你能提出有关苯酚的哪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后再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交流。
【学生12】苯酚能否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学生13】苯酚和溴的取代反应与苯相比,哪个更容易进行?
【学生14】苯酚和溴反应中有哪些实验现象?
……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并小结学生回答的内容,提出实验方案。
【投影】探究苯酚能否与溴(溴水)反应。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1mL苯酚稀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试管
【学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投影】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方程式(略)。
【教师】板书 2.取代反应
【教师】该反应有何用处?
【学生】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另一块核心内容。探究活动3和探究活动4中学生均能发现并提出较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与互动,是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探究活动5】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略)
【探究活动6】
【投影】【学与问】
你如何从分子内基团间相互作用来解释下列事实。
1.苯和苯酚发生溴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
2.实验表明,苯酚的酸性比乙醇强。
【投影】苯酚与苯溴代反应的比较:(由学生回答有关内容,老师点拨纠正)
苯酚
苯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取代苯环上H原子数
反应速率
结论
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事实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师】小结:说明苯环与—OH是相互影响的。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对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让学生感悟到有机物分子内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感性认识逐渐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注:本节课中的“四.苯酚的用途”及“总结”等略去。
5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典型的一元酚。课本内容主要介绍了苯酚的酸性和取代反应。在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归纳推理式,通过实验现象来归纳苯酚的性质,而期间安排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若能将实验方式改为探究性实验,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作用。本节课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然后再不断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益。
本节课在探究活动4的实验中,有个别组学生没看到白色沉淀,或一开始见到少量白色沉淀,但振荡试管后,沉淀又迅速消失。这在教学设计时并未料到,大多是因为学生没有按实验规定的量进行操作所导致(三溴苯酚溶解在苯酚中)。对于这样的“偶发事件”(包括前述学生11的问题),可作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讨而加以利用(适当的时候再作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