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是设计一种全新的有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它是直接针对着传统模式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传统模式化教育的根本缺陷就是无视人的个性存在,藐视人的个性需要,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片面强凋教育的社会功能,淡化教育对促进人的完善及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首先就是要破除这种无视、藐视和忽视人的个性及其发展的观念,形成承认、尊重和重视人的个性及其发展的新观念。个性化教学即是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并承认其合理性。
个性化教学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即教育要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要转变过去以继承为中心的“一刀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智力、非智力多种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素质观,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个性化教学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即教学要着手于个性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
生实现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要对教育价值取向作出新的认定,确立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里的“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个性化教学风格是一个系统,它有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层含义。宏观层面的个性化教学包括课程设置、环境建设、教育管理等:微观层面即课堂教学。结合本研究主旨,本研究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来探讨,因而本研究将个性化教学风格界定为一种立足课堂,以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为原则,以探讨教学个性化特征和手段为核心,以凸现教学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实现教学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张扬教学的教师特色化为目的,并获得接受与认可的教学活动。以下讨论都基于此概念界定展开。
2.3 避开理解误区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整体推进,各地学校的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观念上和实践上的误区和偏颇。在界定“个性化教学风格”概念的同时,有必要对其涵义理解的误区予以澄清。个性化教学风格不等同于“非主流化”、也不等同于“怪异化”。
教学观念、思想、内容及组织形式等都符合主流的教学,其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即使并不怪异也会是受欢迎的个性化教学;反之,怪异化的、非主流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形式的怪异、夺人眼球,而实质内容空洞无物,则同样难以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更难以形成真正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因此,教师在凝炼、形成自身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求怪求奇,而应首先从核心观念上认识、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通过运用个性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富于个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融入并充分体现自身鲜明、独特个性特征,从而形成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3.必要性
3.1 教育目的本身要求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提倡个性化的、主动的、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教育目的本身的要求。研究者认为,党和国家一直紧抓不懈的新课程改革、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的人格。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培养对象——学生,同时也包括课程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双主体之一的重要角色——教师。
传统模式化教育很少考虑教师的个性,只是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要求教师教授统一的内容,要求教师就像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对于学生“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是对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方面,却普遍重视不足。因此,从教育目的本身出发,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将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作为合格人才素质的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如此、则不应再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束缚甚至妨碍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而是设计针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开放、兼容、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教师独特教学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各项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
3.2 时代发展需要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只有丰富的个性才能激发丰富的创造性,时代的发展呼唤有个性的高校体育教师和有个性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社会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是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要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要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则应是实施个性化教学。进一步落实则理所当然要求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并贯穿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3.3 教学效果要求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较之类似工业流水线一般千篇一律、干巴巴的教学,教师富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师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大学生有更加独立的个性,加之体育课程较之其他文化类课程有一定特殊性:其他文化类课程高校阶段的课程内容与中小学阶段一般都无重复,而高校体育类课程项目和内容却与中小学阶段有相当程度的重复。譬如篮球项目,学生在小学时学打篮球、在中学也学打篮球,到了高校、仍在学打篮球。而如今新一代的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如果大学体育课堂没有富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仅仅只是依靠“点名”考勤等强制手段来维持学生的被动参与,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也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更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教学更要具备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特色,形成被学生接受进而吸引他们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有作用于当代的大学生,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3.4 教师生涯发展要求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不仅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活泼多样的个性化教学、教师按照林林总总事无巨细的相关教学文件规定进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学,事实上是相对容易和简单的。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富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是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教学素养与能力提出的相对更高的要求,是教学艺术更高一个境界和层次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4结 语
高校体育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素养、教学经验、专业技能、兴趣爱好、气质修养等诸多个性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多因素综合,多样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