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3年的大力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国家的大力投入是分不开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从数量上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2000年只有2.8%,而国际指标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7%以上。所以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国家必须加以教育投入。
从横向上看,经济越发达地区,其教育经费投入越大,反之越小,从纵向上看,同一地区的城镇与乡村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也很大。以2000年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北京、上海、广东的分别为4318.08元、5228.74元、2092.7元,而甘肃、广西、贵州的仅为954.27元、940.58元、670.06。此外,在我国2001后基础教育平均经费中,以省为单位最少的仅为10.54元,而最高达600多元。所以各级政府应及时调查投资重点,教育经费在今后十年应重点放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要改变教育经费向重点学校投入的做法,要重点向薄弱学校投入,以缩小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在办学上的差距。
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的意义
素质教育将教育事业引向教育的本来意义,即教育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使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受教育者发挥出自己的天资,并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无疑,素质教育是一条光明之路,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条道路曲折的光明之路。素质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即使在高等教育中,提出培养“通才”、“综合化”、“复合型”、“创新型”等高级人才,也应该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或同步进行。有了基础,发展空间就广阔了 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 就是应当具备健全的德能、敏锐的智能、强健的体能、高雅的美能和恒久的劳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全面实施个性张扬与德能、智能、体能、美能和劳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状态的过程。
能力,则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后天形成和长期保持的良好的能耐与修养,是素质与修养的结合。因此,我们将能力称之为“素养”。它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据此我们肯定地说,素养源于素质而高于素质。没有素质不可能有素养,素质升华为素养。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实施某项素质训练,达到某一目标;然而,素养的形成,绝非在某一时间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可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能力则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素养。能力是生存之本,能力是竞争之基,能力是创造之源。可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 素养”
所以,只有通过我们认识的改变,通过我们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我们才能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才能使国家繁荣,民族昌盛,才能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站在世界前面,才能使我国在本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李岚清:《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
2、《中国教育报》1997年10月3日第一版
3、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4、嵇秀梅:《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
5、《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6
5、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7、柳斌:《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载顾春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