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史记》专题所选文章也是节录的,它节选了列传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魏公子列传》的主体内容,也节选了《史记》外的《报任安书》一文。本来是《史记》专题,为什么要选取《报任安书》呢?这是因为《报任安书》可以告诉我们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他著作《史记》的由衷,即“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可以知道此书是“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对学生从思想上也是有教育意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都是《史记》纪传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的,王柏祥《世纪选》、郑权中《史记选讲》都选了这两篇。
⑨而且《将相和》、《窃符救赵》等戏曲依然活跃在当下的戏曲舞台上。这也是和《史记》的传承有关的。《史记》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一,我们不但要学习它精湛的叙事艺术,而且也要通过这些选文,掌握一些关键的文言词法。这也是教材该单元的主要目标。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数据去分析:
|
报任安书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屈原列传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总计 |
选文总字数 |
1161 |
1724 |
1266 |
1440 |
5591 |
注释条数 |
116 |
118 |
80 |
88 |
402 |
所释字词句总字数 |
279 |
304 |
268 |
293 |
1144 |
比率 |
24.03% |
17.63% |
21.17% |
20.35% |
20.46% |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知教材编排上学生要学习新的字、词、句要占五分之一左右,所以从文言基础知识方面,选材也达到了单元的目标。
教材文言文单元每个专题后面,都附有当代知名学者介绍本专题知识内容的文章,如罗宗强《唐诗简介》、郭预衡《孟子简介》、白维国《<红楼梦>导读》和韩兆琦《司马迁与<史记>》。这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是大有益处的。
以上我们通过对人教版高三语文古文选材的系列分析,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一些基本特点:一、选文以专题学习为主,且所选主题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们都影响深远。二、专题所选文章,都是广为传唱的文学典范,且这些作品基本上能够反映该主题的基本面貌。三、选文能够达到编者的选编意图,即选文能够体现单元解说和单元目标。四、选文比较符合当下高三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文语言比较简单,故事也较能吸引读者。五、知识拓展部分安排合理,不深不浅,恰是到了好处。
总之,该教材的选材比较合理,也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选文要求,对以后教材的编写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注释:
①本文未特殊说明处,出现“教材”均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所引教材内容为求简介一般不作注释。
②见王俊娜《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与建议——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一文,《现代语文》2006年3月第1期,第39页。
③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页。
④这四部文学史分别是: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以后文中出现简称“刘本”、“游本”、“郭本”和“袁本”,其所摘录内容也不作具体的注释。
⑤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第1版,第59页。
⑥现行李杜诗歌选本,如舒芜《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8月第1版,黄肃秋选、虞行辑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0月第1版,苏仲翔《李杜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月第1版。以下简称“舒选本”、“黄选本”、“苏选本”。
⑦据苏渊雷前言、张式铭标点《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岳麓书社1987年5月第1版统计。
⑧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
⑨王柏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郑权中《史记选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11月第1版。
参考文献: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2001年印;
- 苏渊雷前言、张式铭标点《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岳麓书社1987年5月第1版;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
-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1978年印;
-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