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陈志平
课题主持人:姜保永
实验教师:宁国萍孙春源付桂雪张钦杰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以往的主要为适应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已不合时宜。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焦点。我校成立了以周学好主任领导的语文教研课题组,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语文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自己的教研教改课题——“探究式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2、现状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长期普遍存在“高耗低效”、“高分低能”、“知识零碎、能力分散、德能脱节”等诸多弊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割裂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这是目前困惑众多语文教师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本语文书,除了包括汉语言知识外,也是一本思想修养书,一本语文教科书。因此,语文教师要设法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作文。要防止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的弊病,这样抹杀了师生个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大语文教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加“谈话法”;而许多常用的“谈话法”,是一种冒充“启发式”的“注入式”。“谈话法”有六大弊病:一是不适合于复杂思维训练,二是会阻碍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三是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是束缚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五是占用时间,使听说训练过小,六是违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总之,传统阅读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
3、目的、意义
为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新《语文教学大纲》)真正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等教育理想。我们将目前被实践证明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达到叶圣陶先生“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以教谋不教”的思想及人们所期望的境界:“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从认识论上讲,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决定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有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而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本质规定,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必须拥有真正的自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认识论认为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包括:一、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活动。二、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方式方法。三、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显然认识论中的“自主”具有 绝对的自我决定性,有绝对的自由度。这对“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发现法”教学都有影响。
我们的“自主”是相对的自主,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方法,自己学习教师指定的统一的学习内容,自己发现和吸收新知识,自己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新的学习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体验、自我教育。
本课题中的“自主”受到的限制包括:一、活动目的受教材的影响和教师的宏观调控。二、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而集体的活动方式由教师设计组织、主持。三、活动者在活动中除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外,还受教师的领导、调控、同学们的活动影响。
“综合”是指:“把各种不同而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组织在一起。”本课题的“综合”是指:一、课型的综合。将常规教学中的阅读课、写作课、活动课合而为一。二、学习活动的综合。每节课都有读、说、评、讲、辩、写作、基础练习等过程系列活动。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在学习中强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正如丁念金在一书中写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事实表明,实际能力强、成就大的人,未必就是那些被认为是很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具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性格的人。”所以,我们设想在实验中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利用放在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四、语文能力训练的综合,包括听、看、说、想,特别是读与写等等的综合训练。五、知识技能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不但着重知识能力的学习,还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等人文素质的提高。六、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的综合。七、理论的综合,本课题的设计,综合运用了中外古今的许多教育教学理论。
“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里过程进行学习, 对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在探究中的作用:一、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二、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三、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
三、理论依据
(一)新《语文教学大纲》之三《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四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独立性和向师性的结合。独立性是学生的根本特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袁桂林《现 代教育思想专题》)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要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向师性又是学生的本质属性,“钦佩、敬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主题》)这一本质属性又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况且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自我调控能力还处在成长中,所以不能完全放任,一切自主,教师要着重对他们学习品质、习惯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