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扎根理论的辽宁省高校精品课程构建模式
变量的界定。本研究中所指的辽宁省高等院校主要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及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相关文件的说明,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一般不提供教学交互支持,强调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传统高校“名师名课”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发布与共享,通常是面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
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被调查者请示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26]。鉴于以往文献综述的基础,调查问卷很难直接全面地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同时,由于访谈法可以活得的资料更加丰富,实行起来更加灵活,且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27][28],因此为了保证资料来源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收集资料。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将访谈对象确定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务处行政人员,或者负责并熟悉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而获得的一手资料可以有效地了解相关人员对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的反应。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法可以让被访者从自身角度谈谈应如何合理、有效的建设精品课程。调查及访谈资料多是叙述性的语言,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整合、质证,以保证资料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精品课程的实际建设状况。
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往对精品课程规划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及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辽宁省教育厅及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高度重视,试图探索辽宁省精品课程规划建设的方向。扎根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基于二手定性资料构建理论模型的质性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而且,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五个方面: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其研究方法流程图见图2。
图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流程图
在这一过程当中,核心部分是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与选择性译码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以及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其中,开放性译码是将资料分解、检验、比较、概念化。
理论抽样。经过对比研究被调查及访谈人员的回答情况,可以发现:由于被调查(访)者的角色不同,其回答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前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样本更具代表性和全面性,有针对性地访谈了辽宁省与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人员,并根据被访者角色的差异将其归为3类:(1)对行政人员的调查访谈,主要包括辽宁省教育厅及各大高校教务处主管精品课程建设的行政人员;(2)对教师的调查访谈,包括精品课程主要负责人、精品课程参与者、非精品课程教师;(3)对学生的调查访谈,包括接受精品课程教育的学生及未接受精品课程教育的学生。
开放编码。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对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进行了如下整理:①剔除调查中不认真的问卷(如相似的题目却相反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一样);②剔除答案雷同的问卷(如抄袭别人答案的问卷)③剔除访谈内容不相关的回答(如访谈时间较短,内容不涉及精品课程的),最终获得有效的问卷共306份,其中,行政人员21份,精品课教师52份,非精品课教师89份,学生144份。并整理得到访谈记录72份,其中行政人员12份,精品课教师20份,非精品课教师25份,学生15份。
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 对4类样本的306份调查问卷及72份访谈总结进行编码,并随机抽取260份调查问卷及40份访谈记录用于编码分析,余下用于检验饱和度。为更好地分析资料内容,开放编码的编号设置如下:样本类型—内容的段落顺序—内容的句子顺序。例如:编码1-2-4表示样本类型为1的意见中第2段说的第4句话。
开放编码指将所获得的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编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29]。经过多次整理分析, 本研究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123个概念和15个范畴,表1显示了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
表2 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
编号
主范畴
概念
1
政策理念
政策鼓励、国家及院校支持、教育部思想、辽宁省教育厅通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规划建设、选择课程、组织团队、资源建设
2
申报与审批
资格审核、发布评审通知、递交申报材料、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特色评审、网上公示、授予荣誉、国家评审、运行及维护、保证可浏览、年度检查
3
资源支持平台
资源共享、知识可视化、资源库、课程网站、网页链接、资源下载、站内检索、BBS论坛、留言板、答疑、技术标准意识
4
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整体结构、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主讲教师、辅导教师、负责人知名度、教学科研水平、现代化技术能力、在职培训进修、青年教师培养
5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教学教案、重难点安排、课时限制、内容更新速度、教学研究成果
6
教学方法及
手段
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学生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双语教学、现代教育理念、案例展示、网络视频
7
教材建设
教材完善度、实验指导书、辅助性教材、修订教材、参考资料、配套教材、习题、立体化教材、电子教材
8
实验基地
实验室建设、实践场地、硬件资源、实地调研、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度、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企业合作、
9
评价机制
指标体系、评价等级标准、评价方法、指标可操作性、指标权重、价值判断、网络评价平台、以评促建
10
经费保障机制
拨款资助、经费支持、建设补助费、维护升级费、调整支持额度、资金渠道多元化、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