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构建多元、综合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
众所周知,管理是重要的效益资源,管理手段以及科学程度直接决定管理水平,进而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手段作为课程管理主体作用于课程管理对象的中介,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直接影响着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当前的要务是: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的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适应课程行政从人治、管制向自治、善治转变的趋向,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完善课程行政的政策导向与咨询服务功能。
2.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引入并加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通过组织研制全国性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大力开发地方、学校、学科及课程等各级课程与教学网站,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导向、发展和享用”功能[16]。
4.充分发挥评估手段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其他各学科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等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变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8,236
[3][1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4,96-101,56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5
[5][美]戴维·米德伍德,尼尔·伯顿.课程管理[M] .吕良环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5
[6][12]余进利.课程领导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5,73
[7][11]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第三辑)[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10]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 .教学研究,2004(5).229
[9]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500-501
[13]陈东明等.比较教育行政[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1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15]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1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