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存在管理理论缺乏、发展缓慢,管理结构分化、目标偏离,管理力量薄弱、意识淡薄,管理手段单一、效率低下等弊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念课程管理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变革的内容包括:重点加强课程管理方法论研究,构建共享、整合型课程领导体制,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素质结构,构建多元、综合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概念;存在问题;变革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六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挫折、艰辛与探索同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在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共中央各部委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精神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渐入佳境,课程教学和学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成果。既为我们下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必须加以认真把握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折射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认真予以清理。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话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1.何谓“课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上位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各式各样的界说,但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定义: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1]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没有惟一的尺度。倘若着眼于教育内容,可以区分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倘若着眼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区分出分化课程与统整课程,等等。[2]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区分为学问中心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和能力差异区分为基于平等主义的必修课程或是基于能力主义的选修课程;根据教学实施方式区分为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根据课程设置决定过程区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这是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一开始就要清楚的问题。顾海良教授主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对此作出重大贡献。尽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尚未完成,但其成果为日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课题组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为与智育、体育等课程相对应的德育课程;与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相对应的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为依托的直接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公共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必修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对应的国家课程。[3]这种课程定位的核心是强调“直接学科德育课程”的学科性、统一性、强制性,一方面增强了课程内容及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及高校在课程编制及设计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此予以总体肯定的同时又加以修正,譬如除规定普通高校本科、专科的必修课程和学时以外,赋予各高校开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的校本管理权力,赋予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自主权,以及赋予各成人高等学校和其他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照执行的裁量权[4]。
(二)课程管理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在西方被看成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洞察力的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决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管理”与“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等术语并不能等同,“课程管理”体现出的第一种意义是“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学习结果的发展方向”,第二种意义是“中小学或学院中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内部管理”。[5]按照这种思路理解,课程管理在第一种意义上超越了学校管理的范畴,延伸至所有与课程有关的各级行政决策机构;在第二种意义上超越了教学管理的范畴,扩大至与整个学习过程直接相关的其他管理组织过程。换句话说,课程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丰富和宽广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
首先,在课程管理的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不仅涉及对制定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的执行过程的管理,即教学管理(狭义的课程管理,包括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文化生成等等的管理),西方称为“课程实施管理”,还涉及课程实施之前的管理,即课程编制管理,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即教学大纲等课程政策文本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即教材等的编写与选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即各课程的知识结构、递阶控制和学时确定)、课程资源的整合(即“结构、政治、人事、文化、教育等五向度”[6]的资源配置或称课程领导),等等,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管理,包括对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课程评价模型创建的管理以及对课程评价过程监控,等等。
其次,在课程管理的层级上,2001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的权限同样不能集中在中央,还应该部分下放至地方和学校;
第三,在课程管理的主体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者既包括校长及校长之上的更高层行政官员,又包括学校内教学部门及其与教学部门平行的宣传、教务、组织、人事、后勤等一系列行政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还包括直接管理个体学习者的基层管理者。这个基层管理者不仅指教师,还包括与整个学习过程直接相关的其他管理人员,譬如班主任、辅导员、教务员、教学督导、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实验员、图书馆员,甚至是学生及其家长,等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的存在问题
(一)管理理论缺乏,发展缓慢
自1918年课程论形成以来,迄今为止,不管在国内还在国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领域的涉足者并不多,研究成果很少,而且或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或是局限于“课程政策”的宏观层面,或是仅为“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改革更是刚刚起步,由于几乎没有理论上的准备,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