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考二:大力实施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分制中的指导作用 导师制的核心就是建立起教师的责任机制,学分制的核心是基于选课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运行,相得益彰。所谓导师制是在学生入校伊始,便指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凭借对专业课程体系的了解,对学生选课以及知识体系学习、一生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大学期间的总体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根据美国、香港一些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成功经验,笔者建议可以考虑要求学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担任本科学分制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仅仅要有更强的科研能力,更应具有作为教师应有的更高的教书授业解惑能力。因此,让具有更新更高知识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走进本科生的教学课堂,让本科生接触更新更高的知识,对学分制的成功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估,检查指导教师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责。
思考三:实行分级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分制的优点之一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学分制是以学分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那么是不是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就表明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是一样的呢?这当然不是了。那又该如何体现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实行分级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把某门课程分为A、B、C等不同难度和深度,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听力理解I》课程分级教学可以这样实施:根据学生入学英语听力水平,将《听力理解I》课程的教学分为A、B、C三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学分不同;不同的级别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其学习难度较高的A级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少部分学生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放慢教学进度,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让他们通过学习C级的内容,使他们达到英语听力理解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大部分成绩和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参加B级的学习。通过分级教学,更好地体现了学分制“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适应性更强了,为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平台。
思考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评制度 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是以选课为基础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和精髓。高校实行学分制必须拥有大量高质量的选修课备选,这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大量的选修课就谈不上学分制;选修课质量不高,就意味着学分制的失败。学分制的最终目的是综合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因此,我校当务之急是利用推行学分制的大好时机,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学生尽快推出一大批可供选择的精品课程。
与此同时,加紧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考评制度,既要监督考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要完善对学生的考评体系。目前我校普遍采用的是“纸笔”测试的考评方法,考卷多由任课教师出,任课教师评阅,形成教考不分,一人说了算的局面,既影响对学生考评的客观性,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有客观的评价。所以,笔者主张:(1)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成绩评定方式,既可笔试,也可当面考评。(2)实行教考分开,试题可以利用题库的形式制定,进行集体交叉评阅。(3)把任课教师(或导师)的平时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等。
学分制是一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应包括其它制度的创新:如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人事就业制度、学费收取制度、学生宿舍(后勤)管理制度等等。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并紧密结合我校的具体校情,定能找到一种适合我校的学分制之路。
参考文献:[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李红卫.浅论学分制改革应遵循的理念[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6):109—111.
[3] 娄延常.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9).
[4] 腾大春.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王伟廉.对“高校实行彻底学分制”提法的辨析[J].教育研究,1995(1).
[6] 杨德广.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1(5).
[7] 曾宪年.对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52—54.
[8] 周建民,茹阳.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46—45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